2021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线上活动——端午节香囊及五彩手绳制作
2021-07-02 端午节介绍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正阳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其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赛龙舟与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从古至今一直传承。端午节,本是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选择“飞龙在天”吉日拜祭龙祖、祈福辟邪;并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又将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作为纪念内容融入端午节日内涵之中。端午节与春节、清明、中秋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那么沿袭至今的端午习俗主要有:赛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食粽、放纸鸢、拴五彩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
端午节五彩手绳介绍
五彩绳,又称五彩丝、五色丝等。
汉族节日习俗,一般在端午节佩戴五色丝线以辟邪 ,兼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五彩绳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演变而来。端午节天地纯阳正气极盛,借助天地纯阳正气辟阴邪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在诸多辟邪习俗当中,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
传到后世,五色丝即发展成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飘走,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端午节香囊介绍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用。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香囊佩戴是有讲究的,香囊,以锦制作,也称“锦囊”或“锦香袋”。一般系于腰间或肘后之下的腰带上,也有的系于床帐或车辇上。有首古诗,“榴花角黎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叶上珠门。”就是描述当时人们欢度端午佳节的种种习俗。端午节前后,人们除了吃棕子、插艾叶以外,还要给孩子们带上香囊。佩香囊,虽是一种民俗,但也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
端午节手工香囊
五彩绳DIY介绍
本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邀请到非遗手工老师,结合中国传统节日之端午节,选取了节日最有代表及丰富寓意的两样物品——艾草香囊和五彩手绳,通过教学视频的录制,完成线上的指导教学操作。让服务对象不仅学会如何精细化完成两样节日手工艺品,同时了解到端午佳节作为中国非遗节日的博大内涵和深渊意义。不仅传承了非遗的文化精髓,也将节日的祝福及愿景带给亲人与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