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科普】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

2024-12-26

 

  

  2024年12月1日是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我国今年宣传活动主题为“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旨在号召政府、部门、单位、个人等各方行动起来,共同担起防艾责任,昂首迈向2030年终结艾滋病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形成强大合力,共建健康中国,共享健康成果。

  1.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发的全身性疾病。常见类型包括HIV-1型和HIV-2型,其中HIV-1型在中国居主导地位。HIV主要侵犯人体的免疫系统,未经治疗的感染者在疾病晚期易并发各种严重感染和恶性肿瘤,最终导致死亡。主要高危人群包括男性同性性行为者、静脉注射毒品者、与HIV/AIDS患者有性接触者、多性伴人群、性传播感染(STI)群体等。

  2. 艾滋病如何预防?

  艾滋病主要以血液传播和性传播为主,其次是母婴传播,接触的频率越高就越容易被感染,而与艾滋病毒携带者的日常生活还有接触则是不会产生感染。平时注意要洁身自爱,不随意去酒吧、歌厅等社会人员混杂场所,控制自己的性行为;其次就是远离毒品,使用干净的注射器;输血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安全套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和性病;避免直接接触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乳汁等。

  3. 艾滋病早期有什么症状?

  通常情况下,艾滋病初期的症状主要有发热、咳嗽、恶心、夜间盗汗、体重减轻、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食欲下降、弥漫性丘疹等。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症状,应该立即前往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排除艾滋病或者进行治疗,以免损害身体。如果患者确诊,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依非韦伦片、齐多夫定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并避免高危性生活,定期复查。

  

分享到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