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杨树浦发电厂

2015-05-26

  初春的寒气依旧,踏进位于上海东北部的杨树浦发电厂,却立刻被历史的厚重感包围,仿佛能追溯到这座老厂的历史和他所处的那个烽火年代。

  建于一九一一年的杨树浦发电厂,前身是“江边蒸汽发电站”,由英帝殖民主义在昔日的上海杨树浦沈家滩上圈地建造而成,历经英、美、日帝国主义的轮番统治曾一度成为远东第一发电厂。如今,101岁的杨树浦发电厂虽然“熄了火”,厂区里的厂史陈列馆和历史实物陈列馆却无声的讲述着这里的传奇。

  为什么王孝和的雕像会矗立于发电厂的中央?1948年2月,上海申新九厂工人大罢工,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在白色恐怖之下,王孝和利用在杨树浦发电厂工会的合法身份领导工人进行支援。4月他遭到敌人秘密逮捕,他坚定的表示:“死无所惧,只要我活一天,就要同敌人斗争。我的武器是公开揭露敌人的残酷和对人民的仇视!”

  1948 年9 月,王孝和英勇就义,年仅24岁。厂史陈列馆里展示着一件王孝和穿过的“血衣”,虽是仿制品,它发出的无声呐喊却穿越几十年光阴,至今发聋振聩!

  杨树浦发电厂在解放前曾以其巨大的发电量成为与英国著名的曼彻斯特发电厂齐名的远东第一发电厂。但是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九五零年,“我们工人才做了电厂的主人!”,从此,殖民主义靠剥削中国人民血汗的历史被改变。杨树浦发电站成为了新中国建设的巨大推动力,当时,上海80%的电量来自于此,成为社会生产、人民生活的重要依靠。

  然而,1950 年2 月6 日,内战失败退居台湾的国民党当局,派出17架飞机对杨树浦发电厂投弹15 枚,使主设备、输煤设备被毁,电厂几乎瘫痪。为了尽快恢复供电,电厂工人靠人力一点一点将煤扛到锅炉,仅用了42 小时05 分钟便恢复供电,使上海重放光明。这也成为当时震惊全国的“二·六”轰炸事件。

  在厂史陈列馆中可以看到轰炸事件的相关照片,其中一张控制室照片令人印象深刻。原来被炸的控制室顶部采用了玻璃结构,致使灯火通明的控制室成为最容易瞄准的“猎物”而惨遭袭击。之后,电厂改进了设计,放弃了透明玻璃,让控制室更为安全隐蔽。

  在历史实物陈列馆中保留完好的电气控制室设备让人大开眼界。这里是电厂的“中枢”,帝国主义统治时期这里一般只有外国技术人员才能控制,设备的高度设计也全是按“洋人”身材设计,身高不到165 的记者要踮起脚尖才能勉强看到电表等仪器读数。控制室顶部装了很多电扇,据电厂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当时用来降温通风的,“打开门,从黄浦江上来的风便吹进来,十分凉快。”原来控制室尽头有扇不起眼的门,是当时的“通风要道”。

  离开控制室,来到实物陈列馆深处,一座名为“升华”的雕塑安静的矗立在陈列馆尽头。工作人员说:“这是由8、9号汽轮机叶片组成的。”上世纪20 年代,作为远东第一火力电厂的主力代表机组,8、9号汽轮机是电厂历史的缩影。电厂利用“旧”的汽轮机叶片,加之设计、组合拼接,成为了一件“新”的艺术品,看着这件取材于上世纪的具有“后现代”艺术感的雕塑,更让人惊叹杨树浦电厂的生命力,“升华”成为了这里的镇馆之宝。

  走出陈列馆,畅想着不久的将来,转型发展的杨树浦发电厂将成为一个集创意、博览、教育、休闲娱乐、新型能源、节能等功能于一体的杨浦滨江沿岸的新地标。

  面对进门时迎接参观者的王孝和雕像仿佛看到了更深内涵———他的双手放在身后,好似被捕时手被反剪的姿态,然而神态泰然,再次跟随他的目光,看到的是解放以来杨树浦电厂输送到全国各地的数千名工程人才;是开拓进取、继往开来的“杨电精神”!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