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扶贫调研报告》摘编

2018-01-19

编者按: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向人民的庄严承诺。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宣部呈报的《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寻乌扶贫调研报告》上作重要批示。研读学习该《报告》,对更好地开展调查研究和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30年红军开辟赣南根据地后,毛泽东同志就在寻乌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写成8万多字的《寻乌调查》。

核心提示

●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组织形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难以抵御各种风险灾害。

●农村党员占比过低、年龄偏大,影响了党组织在基层作用的发挥,这可能是贫困地区存在着的一个突出问题。

●今天,脱贫攻坚聚焦的7000万贫困人口,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减贫脱贫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调研中,当地群众向我们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在这次脱贫攻坚中,苏区干部的好作风又回来了。

报告共分五大部分

一、寻乌的历史变迁。

二、寻乌的生产生活状况。

三、寻乌的脱贫攻坚工作。

四、脱贫攻坚贵在精神。

五、体会与思考。

各部分要点摘编

一、寻乌的历史变迁

介绍寻乌的历史变迁和当地贫困的历史原因。

二、寻乌的生产生活状况

1.生产方式

综合起来,寻乌这个地方,生产方式还是比较多样化的,但从家庭这个生产单位来看,一家一业为主是普遍现象,特别是在找到了柑橘种植这个脱贫致富的捷径后,无论是各家各户还是乡村各级,多元化生产、多样化发展的意识都不够强。柑橘之外的其他产业,要么规模很小,要么水平不高,要么刚刚起步,都起不到应有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组织形式,曾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随着农业生产对技术水平、管理方式、组织形式的要求越来越高,较低的组织化程度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难以抵御各种风险灾害。

2.生活方式

综合起来,寻乌农民正在从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生活方式转变,特别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我们也注意到,从当地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支出结构来看,生活性支出比重相对偏高,生产性支出比重偏低,摆脱贫困的动力不足,扩大再生产的后劲不够。医疗、教育支出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压力较大,疾病、上大学成为致贫返贫的两个重要原因,社会保险网还需要进一步拉紧织密。

3.精神文化生活

随着广播传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广泛普及,寻乌人已经能够享受到和全国城乡普遍水平相当的文化内容。看电视、手机上网、广场舞等文化生活基本实现了和全国同步,采茶戏、汉剧、“迎故事”也能够满足当地百姓的特殊需求,受地域、习惯、人口结构等因素的影响,看电影、读书等文化生活与发展较好的农村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应当说,寻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在社会快速发展、急速变革的条件下,农民的精神需求、精神生活应引起高度重视。

4.寻乌的村风民风

综合起来,寻乌村风民风比较淳朴厚重,一习一俗,都能够从中看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浸染,看到当年中央苏区新生活新风气的深远影响,看到当今时代进步带来的新风貌新气象。客家人历史传承性与时代适应性的对立统一,在今天寻乌人的身上有着鲜明体现。这种对自身文化、价值链条的坚守,对时代潮流、发展大势的顺应,结合得好,则有利于维系一个群体的团结和谐、支撑一方土地的繁荣进步,这是客家人在寻乌立足扎根、发展至今的关键所在;结合得不好,则容易被传统所累、所缚、所误,或丧失跟上时代的机遇,或难以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冲击。

5.寻乌的乡村治理

综合起来,寻乌的基层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我们也注意到,农村党员占比过低、年龄偏大,影响了党组织在基层作用的发挥,这可能是贫困地区存在着的一个突出问题。同时,在寻乌乡村治理体系中,又存在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与传统治理结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特点。对这一关系把握得好,有利于增强“两委”的凝聚力、影响力、执行力,提高乡村治理的效能和水平;把握得不好,则容易助长宗族势力坐大,削弱党在基层的群众基础,也不利于农民群众在党的指引下干事创业、脱贫致富。

三、寻乌的脱贫攻坚工作

1.全面落实中央决策部署

2.汇聚各方帮扶力量

3.探索特色脱贫之路

4.注重文化扶志扶智

四、脱贫攻坚贵在精神

1.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

走在寻乌这块红色热土上,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党中央心系革命老区、心系贫困群众的真挚情怀,感受到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真心实意为民解忧、全心全力为民造福的执着追求,感受到老区人民感党恩、跟党走的朴素情感。正是因为我们始终坚守人民立场、牢记根本宗旨,时刻铭记当初是为了什么而出发,人民群众才始终朝向我们党确定的方向、坚定追随我们党前进的步伐。这种历久如初的情怀,是需要我们永久珍视的精神财富。

2.攻坚克难的历史担当

寻乌作为历史上远离中原腹地、山多地少路险的偏远之地,作为改革开放后确定的首批国家级贫困县,农民的贫困状态已经延续了上千年,向贫困宣战需要巨大的决心和勇气。从中央到省、到市、到县乡村以至寻乌的全体党员干部,鼓起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担起“挖掉穷根”“不留贫困给后人”的历史责任,迎着难题上,向着难关冲,充分彰显了新时代我们党对自身肩负历史使命的高度自觉,彰显了我们党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攻坚拔寨的气魄精魂。

3.艰苦创业的奋斗姿态

面对改变自身命运过程中的困难挑战,寻乌人孜孜不倦地探索着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径,从种稻米、到种油茶、到种柑橘,再到寻求多样化致富之路,一招不行再换一招,反复尝试不胜不休。这是千百年来客家人与命运抗争坚韧品格的时代续篇,更是当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坚强意志、不懈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生动写照。

4.精准科学的务实作风

深入寻乌进村入户,我们看到,每个村都有一册扶贫账本,每个人都有一份扶贫档案、每一家都有符合自身特点的帮扶发展计划,针对问题,因户施策、扎实有效。可以说,有脱贫攻坚工作中集中体现出来的精准科学务实作风,既是确保夺取脱贫攻坚战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谋划发展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保障。

5.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寻乌的光伏扶货、网络扶贫、产业信贷扶货、贫困人口商业保险等创新措施,也让人眼前一亮、倍感振奋。我们切身体会到,敢于开拓、勇于进取,“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气概,是各级党组织带领群众奋勇前进、创造美好生活的强大精神动力;自强日新、创新求变的坚韧追求,是流淌在中华儿女血脉中的精神基因,是贯穿脱贫攻坚战伟大实践的精气神。

五、体会与思考

关于脱贫攻坚的五大体会

一、脱贫攻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发起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一战,是着眼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伟大斗争作出的战略抉择。用短短5年时间,让7000万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同迈入小康社会,让占40%国土面积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摘掉贫困帽子,这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终胜利必须要打下来的“娄山关”“腊子口”。

二、脱贫攻坚是当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体现,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实践,也是对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牺牲的老区人民庄严承诺的真诚兑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伟大实践有了魂,让物质财富的增长具有了价值取向。

三、脱贫攻坚是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充分展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巨大彰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生活大大改善,陆续有7亿人口摆脱贫困,这被国际上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今天,脱贫攻坚聚焦的7000万贫困人口,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减贫脱贫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要办成这样一件一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解决这个一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没有雄厚物力财力奠定的基础,没有社会发展进步创造的条件,是不可能做好、也不可能做成的。

四、脱贫攻坚是当代中国人民创造的伟大奇迹,是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迸发的一场“人民战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群众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

五、脱贫攻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果的充分展示,是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水乳交融的生动写照。调研中,当地群众向我们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在这次脱贫攻坚中,苏区干部的好作风又回来了。当年,苏区干部“日穿草鞋分田地,夜打灯笼访贫农”,赢得了苏区人民对党的衷心拥护和真诚爱戴。今天,与群众吃在一起、住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让贫困百姓感受到党的温暖,感受到党的干部与他们手位手、心连心的真情真意。

深入思考四个问题

一、是厚植脱贫后的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观察各地的脱贫攻坚实践,更多的是一种超常规、集中式的帮与扶,长远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夯实,自身发展的支撑点、增长点还需要进一步培育。

二、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问题。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是小农经济长期在我国占主体带来的结果,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要很好总结这次脱贫攻坚中加强农民组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既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内在要求、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既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又汲取传统乡村治理有益经验,既能调动每个农民积极性创造性、又能形成整体合力的农村组织化形式。要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农村的党员占比,优化年龄结构,规范支部建设,推动农村党支部履行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为最终打赢脱贫攻坚战以至巩固脱贫成果,打造坚强战斗堡垒。积极构建新型的组织体系网络,把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村民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与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互助组织、群众性自发组织、社会公益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的积极作用结合起来,做到发展有组织带动、困难有组织帮扶,切实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分散、盲目、抗风险能力不足的问题。

三、是发挥精神文明建设在补齐“精神短板”、巩固脱贫成果上的作用问题。摆脱贫困,改变的不仅是生产方式,也必然包含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精神世界的提升。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精准扶贫中补齐“精神短板”的重要批示精神,聚焦一些贫困地区仍然存在的陈规陋习、“懒汉思想”和阵地弱化等问题,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实施贫困县文化精准扶贫工程,资助建设一大批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党的十九大作出了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重大政治论断。着眼长远考虑,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更加期盼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期盼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要引导贫困地区的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主体责任,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实施县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工程,着力提升文明素质、清新乡风民风、改善人居环境、丰富文化生活,让脱贫后的农村、进入新生活的农民内外兼修、表里皆美。

四、是增强农村基层宣传文化载体手段效能的问题。农村基层的宣传文化载体种类不多,又分散在县乡村三级,主要有县一级的电视差转台、免费报纸刊物、微信公众号、政务网站和“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一级的综合文化站,村一级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整体来看,作用发挥参差不齐,使用效率不是很高。要进一步明确县一级宣传文化部门直接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能定位,充分发挥县级部门统筹整合的作用,把现有的宣传文化载体集聚起来,借助信息化手段,打造面向全县干部群众的综合性融媒体中心,有效解决党的声音传进千家万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加快县城文化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建设一批传承历史传统、体现时代风貌的新时代“传习所”,建设一批青少年综合性实践基地,建设一批群众文化主题公园,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实现在服务群众中教育引导群众。

来源:工会学习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