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案例展示 ▏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四消”工作法
2021-12-06今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长白新村街道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形成“9+X”为民办实事体系。街道各级党组织围绕人民城市建设发展重点,聚焦“老、小、旧”民生改善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着眼于更大力度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跨前一步、积极作为,推出了一系列立足实际、服务群众的有力举措,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全方位展现工作落实力度和成效,总结提炼典型经验做法,进一步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积极营造各级党组织聚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广大党员积极为民服务的生动局面,经过前期征集,共收到案例35篇,并初步遴选出其中15篇优秀案例,在“长白在线”微信公众号集中展示。后期,我们将通过“线上投票+线下评审”的方式,评选出长白新村街道“我为群众办实事”十佳案例,欢迎大家踊跃参与。
一、问题背景
电动自行车以其成本低廉、方便快捷等优势深受人们青睐,辖区许多居民群众将其作为代步工具。然而,根据消防部门的安全提示和近年来发生的几起重大火灾事故,电动自行车不按规定停放、充电,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火灾极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长白新村街道坚持居民需求导向,将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综合治理工作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全力消除电动自行车火灾隐患,保障居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年初,社区平安办会同城建中心对辖区电动自行车存量基数和电动自行车棚现状进行了摸底统计,发现存在“一多三少”的现状,即:电动自行车存量较多、集中停放点较少、智能充电桩较少、充电车棚安装消防设施较少。根据排摸情况,明确了充电设施改造、法律知识普及、突出隐患整治“三点联动”工作方案,协同推进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综合治理。
二、主要做法
消除法治盲点结合《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宣传推广,组织16个居委会、18家物业、32家业委会开展专题培训,讲清法律法规要求,明确小区电动自行车火灾防控工作路径。通过张贴海报、悬挂横幅、展板巡展、新媒体宣传等方式广泛宣传电动自行车火灾危害,营造浓厚氛围。街道还统一制作《电动自行车火灾案例和法律风险提示》,对违规居民进行法律和安全告知,提升普法精准性。
三、消化防范难题
今年陆续在4个小区推出智能化车棚改造项目,为16个智能车棚安装了消防设施,引入智能监控、充电系统、物联网技术,对小区非机动车棚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结合智慧社区建设,在长白新城居民区、长白二村第一居民区两个小区完成44台高层建筑智能电动车阻车系统的安装,杜绝了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情况。各居民区因地制宜,新增智能充电设备438套,有力缓解了电动自行车“充电难”。
四、消灭顽症源头
坚持源头治理、综合治理,聚焦电动自行车售卖、使用、维保等上下游环节,将辖区内8家电动自行车销售维修企业、8家外卖快递网点纳入重点巡查范围,严防严控电动自行车违规经营性“拼、加、改”装行为。今年以来,街道会同派出所、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建立了居民区层面的快速反应机制,对已符合居民充电需求条件的小区开展3次上门执法劝导,在益晖新苑、图们新苑等小区开展逐栋清理整顿,消除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飞线充电”行为43处。
消解管理梗阻
坚持平安建设与自治项目相融合,注重发挥居民主体作用。结合民主法治社区建设,通过“普法一堂课”,引导居民注重电动自行车充电安全,加强火灾安全防范;通过“美楼季”擂台赛,“以点带面”发动居民参与自我管理,杜绝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打造美丽楼道典范;通过党建、自治项目申报,积极推动小区微更新,通过改建智能车棚、安装户外智能充电桩等方式,因地制宜解决小区居民在电动自行车充电方面的“急难愁盼”问题。
五、成效经验
坚持法治先行。
坚持做到普法群体全覆盖,依托居民区法治专员通过以案释法等方式增强宣传效果,提升普法精准性。加强执法力度,将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飞线充电”纳入小区乱象治理范畴,畅通居民投诉举报渠道,年内共收到12345市民热线线索12条,处置和反馈率均达100%。执法部门每月开展滚动排查整治,落实“全链条”管理理念,抓好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使用、维保等多个环节,坚决将火灾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坚持自治筑基
选取长白新城、松延等“三驾马车”群众基础较好的小区,率先推进电动自行车火灾防控试点工作,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工作提升。注重将消防治理与平安自治相结合,培育长白新城“银龄突击队”、控江路121弄“益起来”、内江路384弄“平安志愿服务七兄弟”等平安自治品牌,引导居民开展自主管理,发动平安志愿者参与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飞线充电”劝阻等工作。
坚持共治聚力
坚持多方聚力、共建共享,满足居民电动自行车充电需求。今年以来,街道积极争取区消防委、区房管局电动自行车火灾防控实事项目3个,通过党建、自治项目经费落实小区微更新22处,新增或对原有车棚进行智能化改造15处。在推动智能化车棚改造过程中,街道不搞“一刀切”,而是依据各小区实际制定“一小区一方案”,实施长期改进计划,改变以往一部门、一居委“单打独斗”模式,引导小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三驾马车”形成合力,共同谱写电动自行车火灾防控“合奏曲”。
坚持智治赋能
结合智慧社区建设,通过推广智能化技防设施,进一步提升电动自行车火灾防控工作能效。如内江大楼小区率先建成无人管理车棚,居民刷卡进出,自助充电,车棚配备智能电路保护系统、远程监控系统和智慧消防系统,科技助力实现精细化管理,彻底杜绝了车棚住人“三合一”现象,目前,街道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无人管理智能车棚29个。再如,今年新装消防设施的16个车棚,已安装了智慧监控系统,未来将对接城运中心平台,纳入“一网统管”模块,实现火灾隐患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全力筑牢电动自行车火灾防控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