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记忆 | 刘翔:开放单位:欢迎外宾的“祖国花朵”

2025-04-21

上世纪70年代的上海机床厂是上海滩屈指可数的几个允许对外宾开放的窗口单位。作为一项光荣的政治任务,身为上海机床厂职工子弟、小学生的我和小伙伴们经常被老师安排去欢迎到上海机床厂参观访问的外宾。

在把“不要围观外宾”作为一个文明礼仪宣传的那个年代,我们的这种特权常常惹得附近其他学校师生们“羡慕嫉妒恨”。当然,也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资格到上海机床厂去欢迎外宾。学校领导都是挑选一些学习好、听老师话的学生参加。而老师也把能否参加欢迎外宾作为对学生的奖惩。

每当接到欢迎外宾的任务,参加欢迎的学生便不用上课,个个戴着红领巾,身穿白衬衫、蓝裤子,脚蹬白跑鞋,在学校操场上排好队后,在老师的带领下,从佳木斯路出发,穿过军工路到达上海机床厂,随后早早地列队站在中央大道旁,等待外宾的到来。一旦外宾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大家便根据老师的口令,使劲挥舞手中的鲜花,不停地高声欢呼:“欢迎欢迎!热烈欢迎!”此时的中央大道瞬间成了一条充满欢乐呼喊声的礼仪大道。

那些年,我们欢迎的大多是一些来自亚非拉国家的元首和外宾。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夹道欢迎西哈努克亲王。早在几天前,班主任老师就告诉我们,即将有一个重要的欢迎外宾任务,要求参加的学生必须以昂扬饱满的状态、衣冠大方整洁的美好形象展示出新中国少年儿童活泼可爱的精神风貌,绝对不允许给国家“坍台”。当时有一个细节,我至今还记忆犹新。老师让每个学生在裤兜里放一支白粉笔,如果发现白跑鞋上有污渍,马上用白粉笔涂掉。但这位令我们全校师生兴师动众的神秘外宾是谁,出于安全保密,老师没有说。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是谁。

那天,我们提前了两个多小时进入上海机床厂。随后,列队站在中央大道两旁,一遍遍地操练欢迎仪式。直到中午时分,随着几辆开道摩托车的轰鸣,在前卫车的引导下,我才看清楚站在敞篷车上不停向欢迎人群挥手致意的是西哈努克亲王。当时,这位亲王是在我国新闻纪录片和报纸上亮相最多的一位外国元首。

我们这些“祖国花朵”的代表,能够被学校挑选出来,站在上海机床厂的中央大道旁欢迎外宾,不仅是一种政治任务,更是一种崇高的荣誉。我们都十分珍惜每一次的欢迎任务。尽管从表面上看,我们很风光,能够近距离地看到许多外国大人物,其他小伙伴们非常羡慕我们。可是,其中的酸甜苦辣却一言难尽。且不说,每次外出欢迎外宾都是上课时间,耽搁了课程,回来后还要补课。每次去都必须提前一个小时到达现场,然后集中在中央大道边的毛主席塑像广场上不断进行彩排。夏天头顶骄阳,冬天迎着凛冽寒风。一旦我们出现不耐烦情绪,不认真彩排时,老师就会手指毛主席塑像说:“同学们,我们要欢迎的是毛主席邀请来的外国客人,他老人家现在正在看我们彩排,你们不认真的话,毛主席会生气的。”

老师的这句话真灵。于是,我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继续斗志昂扬地投入到彩排中。最“痛苦”的是,好多次,辛辛苦苦地排练了老半天,突然接到通知“外宾不来了”,我们准备了许久的美好“表情”,就这样被轻易的一句话给浪费了。后来这种“突发情况”多了,我们也就习以为常了。如果欢迎外宾任务结束时正逢中午,那我们就能幸福地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厂部食堂享受一顿“饕餮大餐”。遇到下午的话,那就只有回到学校上课。那时,最让我痛苦的是,每次欢迎外宾回来,班主任老师都要布置我们写一篇心得体会。虽然拿起笔来“痛苦不堪”,但搞不懂是,我的作文居然会经常被语文老师作为范文来朗读,我时不时地还会被老师叫到讲台前讲讲写作文的体会。

如今想来,现在的我能写写文章,混得一个作家之名,应该也算是那时练就的童子功吧!

 

分享到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