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人民城市中的“顶流”密码 | 一个街道“用户思维”实践样本

2025-04-07

从硬件配套的洼地,到公共服务的高地——两年来,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四中心持续成为社区顶流,让不少周边区域的居民都羡慕不已。

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把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融合升级。四中心蝶变之后的第一年,就服务党员群众39万人次,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去处。四中心意外走红,在和当地干部沟通过程中,流量成为被提到频率最高的词汇。

一、公共服务为什么也要开始关注流量?

以人民为中心,做什么,做得好不好,流量最能说明问题

在上海市区,很难想像两年前还有一个地方,在3.05平方公里的辖区里没有一家咖啡店。这里有近8万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50%45个居住小区中房龄超过30年的老旧小区占比48%

37岁的张磊是生活和成长在长白新村街道的老杨浦。他告诉记者,在四中心焕新重开前,当地最大的短板就是公共服务和商业资源的短缺。20237月开在四中心一楼的“1906公益咖啡,是长白新村街道的第一个咖啡店。现在包括他在内的当地居民休闲、进修、健身的需求都能在家门口得到满足。

一杯咖啡,只是过去长白新村街道公共和商业配套短缺的缩影。杨浦区曾是上海的工业大区,很大一部分居民是产业工人。随着城市经济结构变迁,轰鸣的机器走进历史的角落。昔日热闹的工人新村,和上海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愈发格格不入。除了2023年已经在上海其他地方随处可见的咖啡店之外,少儿书店、图书馆、市民健身场所、文化娱乐场地在当地都尤为稀缺。

老龄化程度高,老旧小区比例高,是长白新村街道民生工作的两大难点。在很多老旧小区,居民的人均住宅面积还低于上海市人均住宅面积。一位70多岁的老者向记者坦言,自己的蜗居房,只有吃饭和居住两个功能,家里来了客人都不知道去哪里。

所以在四中心焕新的整个过程中,我们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做什么,做得好不好,流量很能说明问题。长白新村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胡建冬表示。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投入巨大。投入之后,有没有获得收益良好的社会效益?流量是关键指标之一。

在曾经硬件配套的洼地,打造公共服务的高地,长白四中心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经验做法:

首先是让门好进,事好办。四中心仿效商业机构,把原本深藏在大院里的大门改为沿街开放,让市民看一眼就能找到;进门处的一网通办区域采用自助银行设计,24小时接待市民;一楼服务大厅取消所有隔断玻璃,居民和办事人员坐着面对面交流。此外,现场还设有专职服务人员,为市民提供一站式引导。

其次是让人愿意来,留得下。四中心焕新后,办公面积减少三分之一,最好的位置全部用于公共服务。在功能融合之后,许多来办事的市民都愿意多坐一坐,逛一逛,体验一下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当地充分调研居民需求,动态运营。一段时间以后,人气旺的项目扩大空间,人气不足的项目灵活调整。现在的乒乓房、图书馆SOHO办公区的面积都在听取居民建议后进行了扩大,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二、工作日也人气爆棚,背后的流量密码是什么?

先转变观念,再转变做法,让人民满意是唯一标准。

一个工作日的午后,记者走进长白新村街道四中心,看到的却是一片繁忙的景象:爱心屋里,志愿者正准备给社区的长者理发,年轻人围坐在公益咖啡馆里交流求职经验,图书馆的SOHO工位上坐满了人,一名老爷爷提着刚买的蔬菜冲进乒乓房准备打球……

功能融合后的四中心,最大的特点是老百姓办事方便的同时,附加体验更好,情绪价值拉满。许多人来办事,喝杯咖啡,事情就办好了。再顺便逛一逛,发现这栋楼里还有不少像平价健身房、白领夜校、免费网吧这样的好去处,于是来了还想来。

两年来,长白四中心已经接待党员群众53万人次,在全市街镇党群服务阵地发展力考核评估体系考评中持续位居头部位置。

胡建冬介绍,长白四中心的做法就是一个导向,四个融合。在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融合服务空间、服务功能、人员队伍、党群组织,在有限的空间里,让公共服务的效能最大化。

先转变观念,再转变做法,让人民满意是唯一标准。胡建冬说。

走进长白四中心四楼的图书馆,你会发现这里和很多的社区图书馆有着显著不同:

老年人可以在书架上找到当下的潮流读物;年轻人能独享带电源的SOHO工位;过去图书馆不让带进咖啡,现在辟出一块区域,让大家坐着边喝咖啡,边阅读。下午两点半,整个图书馆已经找不到空位。

书店都开始卖咖啡了,图书馆为什么不能带咖啡进来?过去认为老年人过来就是看报纸,实际上他们也有与时俱进的阅读需求,相关负责人说,图书馆的高人气,就是周边居民对四中心运营理念的认可。

在开放时间上,长白四中心也打破过去政府部门你上班,我上班;你下班,我下班的局面。除了24小时开放的一网通办区域外,公益健身房、咖啡馆、图书馆等人气空间全部对标市场化运营的商业机构开放到深夜。

所谓转变观念,就是把过去居民找我来办事,甚至求我来办事的观念,转变成用服务顾客的标准来服务市民,让他们像去逛商业机构一样,在这里得到精细化、高标准的服务。

这种观念的转变,还体现在工作作风上。走进长白四中心,市民的第一印象就是空间开阔,引导醒目。然而他们并不知道,在这个占地4800平米的六层楼建筑里,四中心相关负责人没有独立的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工位和许多互联网公司一样,面对面紧贴在一起。

社区内老旧住宅比例太高,许多居民家里空间不足,这要求我们必须把空间释放出来,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胡建冬说。

正因为这样,在有限的空间里,更多的乒乓球桌和SOHO工位被挤了进来。有的市民甚至把这里当成第二个,时不时都要来走一圈。

三、从“228街坊改造到四中心走红——“让人民满意,才是把钱花在了刀刃上。

上海,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首提地。五年多时间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已经成为上海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根本遵循。

长白新村街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一批工人新村的所在地。2023年,由工人新村“2万户改建的“228街坊蝶变归来,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一举成为上海新晋网红打卡地。同年年末,长白四中心焕新开放,跃升为辐射周边的社区公共服务顶流

张磊说,现在的长白新村街道已经成为让杨浦人羡慕的地方。闲暇时,和朋友一起去“228”逛一逛,然后走到四中心10分钟左右时间。在这10分钟的路程里,也覆盖了过去市中心繁华路段才有的高品质商业配套、开阔怡人的公共绿地,以及一系列平价优质的民生服务。

长白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孙辉表示,在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过程中,最大的感触就是以人民需求为导向配置公共资源,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从一个个细微的创新开始,推进观念的转变和体制机制的创新。人民满意了,公共财政才是把钱花在了刀刃上。

67岁的李阿姨在当地居委会工作。周边小区的居委会已经把很多活动的场地放在了四中心,这里的场地预约十分抢手。一些老人家里的居住环境都比较局促陈旧,大家都愿意约在这里见面,一进门就感觉非常舒服,这里更像我们的共享客厅。李阿姨说。

202112月,占全上海旧里总量约三分之一的杨浦旧改收官,到2023年,长白四中心“228街坊先后蝶变焕新——人民城市建设不断推进,作家昔日笔下的杨浦穷街已经成为历史。伴随春天的脚步,更多的人民城市样板间正从百姓身边破茧而出。  

分享到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