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28街坊“坐一歇”,能品到怎样的生活百味?

2023-09-19

长白228街坊不只是城市更新和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一个交叉点、一个结合点,更是多方合作治理理念的全新尝试。杨浦区社区规划师李彦伯说。

从承载一代奋斗者光荣与梦想的工人新村,到106天内首创性地实现三个100%”征收模式的动迁基地,再到如今空间与功能更新重塑的市级城市更新新地标,长白228街坊成为见证上海城市发展的现实载体、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生动实践。

日前,第四批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名单出炉,长白228街坊榜上有名。对于很多附近居民来说,饭后到这里逛一圈、“坐一歇”,是一件享受生活的美事。

曾几何时,上海的一位文学少年,在作文比赛中看着一杯水,写下一篇《杯中窥人》,成为以小见大的范例。那么透过居民饭后“坐一歇”时手中盛满晶莹的杯子,能见到杨浦城市更新后怎样的人生百态?

我以前和全国劳模黄宝妹一个厂的,国棉十七厂。

阿拉杨树浦水厂,英国设计师设计的,看起来像座城堡。现在是上海自来水科技馆。

阿拉厂叫上海制皂厂,现在跑过去都不认得了,变成了皂梦空间。里面像花园,可以喝咖啡、看展览,满有劲的。”……

如今,每天夜幕降临,不少老杨浦总是习惯性多走几步路,到长白228街坊逛逛坐坐。

一家酒馆门前,座椅随意排开,吃好晚饭的居民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相谈甚欢。这是一天中的微醺时刻。小酌怡情,他们浅浅品尝生活的美好滋味。

延续历史文脉、留存上海乡愁、展现杨浦记忆,这个开放性创新型社区,不仅最大程度还原了工人新村曾经的风貌,让很多老杨浦找回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而且成为周边居民“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重要补给地

 

一、这边孩子们撒欢奔跑,那头老杨浦小酌畅聊

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决定建造大批工人住宅,可供两万户家庭居住,两万户因此得名。长白228街坊,就是第一批完成的两万户工人新村,如今,它是上海现存唯一成片两万户历史风貌住宅。很多在工厂上过班的老杨浦,都住过两万户,熟悉长白228街坊的历史。

上海夜生活丰富的地方,市中心有新天地、衡山路,但有点远。阿拉杨浦人也需要夜生活呀。在不少老杨浦看来,长白228街坊的蝶变归来,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饭后,爷叔们到小酒馆坐一歇放松放松,如果有遛娃任务,就让孩子和小伙伴尽情在中央草坪上撒欢奔跑,自己则坐在酒馆门口小酌,时不时往草坪上瞄一眼。

江春雷来到上海读大学时,周末和父母就住在长白新村。当时的他完全没有想到,人到中年,会在这里开一家酒馆,听“老杨浦”聊人生百态。

酒馆不大,暖色调的灯光点亮室内,墙上的电视播放球赛时,爷叔们都会聚过来看,江春雷就陪着一起,给他们整点下酒菜。这些“老杨浦”多数住在附近,当然也有“远道而来”的——记者采访时就遇到从鞍山新村、市光新村赶来会友的两位:“杨浦很大的!鞍山新村靠近虹口,市光新村到这里也有好几公里。”其中一位爷叔说。

百年前,杨浦滨江孕育了近代中国第一批民族工业。现在在杨浦滨江漫步,还能看到成片的工业遗存。长白228街坊建成之初,住在里面的都是产业工人。如今来喝酒的人中,对这里最有感情的一拨,就是从工厂走出来的老杨浦们。

对于他们来说,四十出头的江春雷属于后生。酒过三巡,谈兴渐浓,老杨浦们愿意给后生讲述自己年轻时的故事,让他更透彻地了解杨浦的前世今生。讲着讲着,他们会问这个后生侬在这里开店,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

江春雷笑了。眼前浮现出二十年前长白新村的样子。老公房,地板都是木头的,走上去咯吱咯吱响。楼道间比较狭窄,里面堆着邻居家的煤气灶,还有一些闲置家具。邻里之间,磕磕碰碰总有,但关系还是亲密。下雨了,谁家衣服没人收,孩子放学没人接,只要一个电话,都有人帮忙。

他怀念这种烟火气,小时候,在老家,我端个饭碗,东家吃两口,西家吃两口,就已经饱了。没想到,在上海还能过上这种生活。邻居们做了好菜,包了馄饨,总要送一点给我们尝尝。

 

二、回到故地创业,他想做一家精酿啤酒的社区店

江春雷住过的老房子,在旧改中被拆除。今年4月,长白228街坊开业,他特地过来看看,想找回老房子的味道;最后,意外地选择在这里开店,也是为了重温当年的气息

小酒馆里,江春雷是店主,老杨浦是顾客。但江春雷的孩子和老杨浦”“的孙辈,却在草坪上玩到了一起。“228街坊开业后,每天晚上都有很多孩子过来玩滑板车、做游戏。我女儿是社牛,跟这边的小朋友很玩得来,所以经常有孩子来我店里问,你女儿来了吗?

这时,爷叔们和后生江春雷一起感慨,孩子们平时读书,周末上课外班,不怎么和邻居来往,对社区没什么感觉。还是这里好,能让小囡聚到一起,新朋友变成老朋友,哥哥姐姐还会带着弟弟妹妹做作业。弟弟妹妹不懂,问哥哥姐姐就好了。一位爷叔说。

每天晚上6点半到9点,是酒馆生意最好的时候。喜欢浓郁口感的爷叔,首选比利时白啤风格的重机小麦;有的跑完步、打完球过来,出了一声汗,就点一瓶清爽的骑士小麦机车小麦;对精酿有研究的,则对风格突出的船长60海里”“水手皮尔森更为偏爱……

回到“故地”创业,江春雷的目标是想把酒馆做成一家精酿啤酒的“社区店”:“精酿啤酒是一种区别于工业啤酒的口粮酒,上海的爷叔阿姨很潮,对精酿酒文化比较认同。相比热门地段,我们这里价格实惠,六十元可以买到1.5升精酿啤酒。来这里喝酒的,男女比例大约是六比四。不少上海阿姨也很能喝。一位阿姨说,她就想要更多的人生体验,每次来这里,她都选择不同口味的酒,就像感受不同的人生滋味。”

比起在店内独酌,“老杨浦”们更喜欢聚在门口畅饮。一张小方桌,边上围一圈椅子,两个炒菜,两瓶冰啤酒,边喝边聊,就像以前在“两万户”的弄堂里“喫夜饭”……居民的幸福生活,在这里续写着新的篇章。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