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这个“最暖城区”,“科创味”渐浓

2025-03-28

近日,《杨浦新质秀带创新区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方案》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目标,坚持三区联动发展理念,构建全主体参与、全要素统筹、全链条加速的创新创业城区。

 

全区院士专家工作站总数已达39家,科创服务平台建设再升级;全球招聘5000人,技术岗位占比超60%,杨浦企业吹响青年科技人才的集结号医智融合,国产超声刀从高校实验室走上手术台;1分钟,1700余个名额秒空,大学周末学堂成为意盎然的无边界课堂;杨浦科创企业牵手智能体,探索智算蓝海”……

 

人民城市新实践,今天带大家一起来领略杨浦的科创风景

全区院士专家工作站总数已达39家,

科创服务平台建设再升级  

作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杨浦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记者从近日举行的杨浦区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代表座谈会获悉,2024年杨浦新增5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含1家院士工作站、4家专家工作站),全区院士专家工作站总数已达39

 

 

近年来,区科协围绕促进重点产业链发展,举办科创中国上海杨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交流推进会,引导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组织开展上海市科协金融伙伴计划杨浦行活动,促进金融赋能,助推杨浦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联合上海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持续推进以技术交易为核心的技术券商样板间建设,已基本形成项目征集-平台上线-遴选分类-项目评估-营销推广的科技成果项目运营模式。

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有效抓手。2024年,区科协指导同济大学科技园以深化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为发力点,有力促进科技园区的产学研用合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新动能;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进一步搭建科技工作者投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桥梁,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融合。

 

 

2025年,区科协将着力提升联系服务、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等核心能力。以院士(专家)工作站为载体,引导院士专家资源向重点产业集聚;搭建杨浦区技术要素公共服务平台;助推上海技术交易所在线新经济技术交易专板建设;开展未来技术经理人培育计划;打造杨浦滨江科技交流平台;打造一区一品”“一街一品”“一校一品”“一馆一品”“一企一品等科普品牌。

值得期待的是,绿色低碳领域技术券商样板间升级版即将上线,将探索形成以概念验证服务为核心驱动的技术券商运营模式。

 

杨浦企业吹响

青年科技人才的集结号

美团一直坚持零售+科技战略,持续加大服务零售和商品零售的创新与投入。企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人才这一动能的支撑。近两年,美团平均每年入职超过6000名应届校招生,覆盖所有业务部门和岗位序列。

 

日前,美团启动2025年春季校园招聘。此次招聘预计全球共招募5000,覆盖技术、产品、商业分析、运营、金融、零售、职能等10大类、100余种岗位,岗位涉及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广州、香港、利雅得等全球数十个城市。值得关注的是,其中技术类岗位占比超过60%,不少境外岗位也面向应届校招生开放。

据悉,符合条件的高校学生可通过美团招聘官网和美团招聘公众号投递岗位志愿,网申投递将持续至5月底。

 

针对校招生,美团通过萌芽校招生成长计划100%的导师配备,为校招生提供专属培养;通过轮岗等机制,为校招生提供符合个人兴趣特长的实战历练机会;通过多样化、国际化的职场设置,为校招生挑选心仪城市、规划职业生涯提供便利。

内部数据显示,技术、产品及商业分析序列中超过70%校招生入职第一年完成首次晋升,2年左右就会成为团队的骨干员工。在对业务有一定了解后,公司会先安排项目的子模块让你完成;下一步再安排小项目让你独立完成;当你的能力提升了,就能承担更大的项目。毕业于北京大学的2022届校招生黄律晓娜说。

据介绍,面向全球精尖校园科技人才的招聘项目北斗计划也在持续招聘,通过丰富的业务落地场景、成熟的培养机制、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据了解,北斗计划启动至今,美团已引进百余名人才,包括行业大咖、顶级作者等。

与此同时,为零售类岗位招募校园人才的启航计划、为境外业务招募校园人才的境外业务校招计划同步开启。

 

医智融合

国产超声刀从高校实验室走上手术台

杨浦高校院所集聚、医疗资源丰富,医智融合,成为近年来杨浦创新领域的一支生力军

超声刀系统被称为生命之刃,是一套软组织切割系统,凭借其精细性能,在国内外临床上获得了广泛认可。然而在我国,80%的超声刀市场都被欧美医疗器械巨头占据。

在过去五年,上海理工大学健康学院副院长崔海坡带领电外科能量器械实验室研发团队,让国产超声刀从上理工的实验室走进了工厂生产线,最终走上各大医院的微创外科手术台。高端医疗设备行业不仅关系到国计民生,更是国家安全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针对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医疗器械领域技术研发和供应链封锁等问题,要加快自主创新、突破技术装备瓶颈,实现高端医疗装备的自主可控

确定好攻关超声刀国产化的研发方向,在学校的推动下,崔海坡仅用两周时间就组成了一支来自机械、材料、控制等多学科领域的攻关团队

 

 

团队在研究中发现,国产超声刀的材料和控制系统缺陷明显。他们就这些疑难杂症进行多学科会诊,逐一攻破技术难题——针对弧形刀头高频振动的需要,团队成员大胆创新国产算法,使得纵向切割更加可控,大大降低了断刀风险;针对刀杆,团队通过材料成分设计、采用合适的热处理技术,进一步保证了超声刀的寿命和稳定性……

经过多次算法迭代、结构调整,临床试验的100把超声刀,全数正常稳定工作达8小时以上,除个例外绝大部分运行超10小时,这已远远超出常规手术需要的2小时范畴。目前,第一批生产的500把超声刀的动物实验结果显示,不仅切割速率、断刀率等主要性能指标比肩国际先进水平,而且独创的18mm长刀头获得临床医生的无数点赞

崔海坡说,正是学校大力支持,他才走通了成果转化的后半程。今年,国产超声刀将走进更多医院,成为更多外科医生的好帮手。崔海坡及其团队继续走在攻关的道路上,精准肿瘤射频消融系统、自适应电外科能量平台等多个高端医疗装备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发中……在未来的杨浦,将有更多创新技术造福百姓,续写中国智造的新故事。

 

大学,如何打造 

意盎然的无边界课堂

开放选课1分钟,1700余个名额就秒空。日前,复旦大学第五期周末学堂——复旦大学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开课,火爆如初。

教室内,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蒋昌建笑着接过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学生施家豪递来的纸笔。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教授苏长和正忙着和学生们聊天……教室俨然成了小型追星现场

今年的周末学堂覆盖文、社、理、工、医五大学科门类,从最初的13门课程扩充到22,不仅增加《国家治理的密码》《走进新闻传播》等新课,不少老课也做了大更新,纳入时下最火的DeepSeek、人形机器人等内容。

教室之外,还有更大的课堂。第五期周末学堂探索课堂教学与暑期体验营相结合的学习模式,高中生们将走进大学实验室、国家级教学实验中心探秘,也将在杨浦滨江及提篮桥历史文化风貌区来一场city walk

 

老师们对AI与人类之间关系的独特理解让我印象深刻

 

本期开设全新课程《国家治理的密码》,明星教授将和学生们共同探索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给大学生和高中生上课有什么不同?苏长和与蒋昌建认为,虽略有不同,但最终殊途同归

为了调动高中生对大学课程的兴趣,课程内容紧跟时代前沿,增加了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挑战与机制等热点内容。两位老师努力把课堂内容用浅显的语言讲出来。苏长和说,我们希望同学们能从这节课开始关心中国的国家治理,将来为全球治理贡献力量。

已经给高中生上过几次课的蒋昌建则表示,课堂的本质都是师生交流、教学相长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蒋昌建坦言,有的问题我能回答,有的问题我回答不了,回去后我也要补齐知识短板。我反而有机会向同学们学习。

我们所看到的新闻有可能只是图像剪裁和操纵,AI生成的伪新闻照片正在误导大众的认知……”《走进新闻传播》的课堂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马凌以图片为媒介,带领同学们思考视觉时代存在的诸多新闻传播问题。

为什么以图像作为切入点?马凌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图像狂热的时代。大量信息都以图像形式呈现,图像与新闻传播之间联系密切。考虑到面向高中生授课,课程增设了材料阅读与讨论交流环节,让课程互动更为丰富。

 

 

在课堂阅读哲学著作《理想国》选段后,上海市嘉定一中学生王安琪分享了自己对柏拉图洞穴隐喻的理解,新闻记者应该是那个走出洞穴、又回来向同伴讲述真理的人。

把人工智能讲得更接地气最重要的是激发大家的兴趣

尽管有美丽外表和真实的声音,还要有有趣的灵魂,数字人的灵魂是什么?那就是——大模型。

《人工智能》的课堂上,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员叶广楠正在拆解数字人背后的迭代逻辑。从三维成像、语音识别到自然语言处理,屏幕上,立体的面部与清晰的声音,让数字人足够以假乱真。

 

第二年在周末学堂开课,叶广楠摸索出不少给高中生讲人工智能的门道,最重要的是激发大家的兴趣。结合DeepSeek、人形机器人等人工智能的热点和自己的研究项目,叶广楠详细分析人工智能新闻背后存在的科学肌理,力求讲得更接地气

据他介绍,本学期课程还有复旦大学顶尖的人工智能方向专家和教授授课。从语音识别到大模型搭建,老师们将结合自己在人工智能具体应用场景中的研究进行授课。复旦大学正在全校范围推进AI大课,我是主讲教师之一。因此,在周末学堂中加入了不少这部分内容,希望大家学完这门课后,将来可以顺利与大一课程衔接,进一步开展交叉学习和研究。

一节课下来,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生崔博洋记了满满一页的笔记。课程很有价值,老师讲得有趣。前两天我刚听过人工智能方面的讲座,今天与课堂内容结合起来,有了一些共鸣。

 

走出教室,发现更大的课堂

在食堂吃完饭,逛一逛校园,下午,松江二中学生朱子浩早早来到教室。这是他第一次来复旦上课。我喜欢生物,也有学医的想法,《基础医学探秘》很多内容和高中知识有衔接。我也想了解,基础医学到底是做什么的。听说课后还有机会走进实验室,我非常期待。

《基础医学探秘》的第一课,由孙燕讲解《奇妙的人体》。这是课程开设的第五个年头,虽然是老课,但内容已更新过多轮,变化很大他们是高中生,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医学有所了解,老师们会在课堂上增加更多的过程性活动、趣味性小测验。在结业环节,他们可以选择任意一个感兴趣的方向作为结课论文,把所学的知识用起来。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王彦青说。

走出教室,发现更大的课堂。8次课堂教学之外,课程还增加了更多的动手内容。通过走进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人体科学馆,学生们可以观看珍贵的人体标本,了解人体发生的神奇旅程和人体结构的秘密。大家还会走进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动手做小鼠缺氧实验。此外,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的老师们还会带领大家一起体验针灸、推拿、制作中草药包,感受中医的魅力。

复旦校方表示:实验室对同学们开放。感兴趣的话,同学们可以到各个老师的实验室中实地探查,甚至可以深度体验,和大学生、研究生一起做实验。老师们很欢迎大家,也希望更多能从事医学基础性研究的人才加入队伍。

 

杨浦科创企业牵手智能体,

探索智算蓝海”  

近日,杨浦科创企业优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人工智能企业深度赋智(DeepWisdom),在其云平台上线通用AI智能体体验入口——OpenManus,通过将前沿大模型技术封装为开箱即用服务,有效破解用户一码难求痛点,推动智能体技术加速普及。

第二批上海市创新型企业总部授牌仪式日前举行,杨浦有4家企业入选,优刻得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国内首家科创板上市的云计算企业,优刻得始终深耕技术创新,自主研发IaaSPaaSAI平台等系列产品,形成覆盖公有云、混合云、私有云、专有云的综合性解决方案。目前,公司已为全球超过6万家政企客户提供云服务,业务触角延伸至政府、金融、医疗、工业互联网等诸多领域。

 

基于数字基建优势,优刻得正加速构建大模型产业生态。通过打造高电算力集群专区、冷热分离存储系统及高速网络架构,形成覆盖智能算力供应、异构算力调度、行业模型定制等全链条的智算服务体系。孔明智算平台、UPFS文件存储平台等自研成果,已服务智谱AI、昆仑万维等众多客户,支撑超千款AI应用运行。

聚焦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优刻得自主研发的安全屋数据流通平台成为破题关键。作为上海市公共数据开放的重要基础设施,该平台不仅入选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还在沪惠保医保数据开放、普惠金融平台建设等场景中发挥核心作用,为数据要素价值释放筑牢安全屏障。

我们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巩固原有的云生态,深度拓展AIGC领域优刻得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将继续发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协同优势,不断加强智算中心建设布局和创新技术应用能力,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力量支撑,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及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创新型企业是杨浦“1+2+3+4”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上海创新浓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杨浦高度重视创新型经济发展,大力支持各类高成长性企业升级打造创新型企业总部。目前,杨浦区域内的市创新型企业总部数量达到8家。

分享到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