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发展新动能 聚力提升我区文旅公共服务品质

(2021年12月20日)

杨浦始终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聚焦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侧改革,提升共建共治共享能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品质化发展,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提升,切实推进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在杨浦的创新实践。

  1、注重硬件更新 以城市温度筑成文化地标

  作为人口总量大、密集度高的中心城区建成区代表,杨浦区结合区情特色,着力做强文化阵地,通过硬件更新升级,构建公共文化空间新地标,让人民群众潜移默化感受社区家园文化的温度和理念。

  全市首创多点布局建设跨区域、功能完备的睦邻文化中心。服务辐射多个周边小区,让便利的文化生活圈构建幸福包围圈。筑牢公共文化基地建设,点亮文化地标。建成开放“小故宫”杨浦区图书馆,杨浦区文化馆进行改扩建,YOUNG剧场、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即将建成开放,筹建杨浦区图书馆滨江馆等场馆设施。通过以“园区+校区+社区”融合,打造“家门口的好去处”。以当地居民视角重塑具有上海独特文化魅力和美学风格的新型社区,体现了上海城市更新中的烟火味、人情味、好滋味,为上海市民提供了身边的“诗和远方”。通过“生活+实践+创意”共享等模式推动社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开源增能 以有效供给汇成文化活水

  杨浦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公共文化供给侧革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立足转变理念,变“政府提供什么看什么”为“百姓喜欢我操办、百姓点单我配送”;立足搭建平台,变政府“独唱”为社会“合唱”;立足科学管理,完善管理体系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多措并举,为“百姓艺苑”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带来源头活水,全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格局。

  以市民意愿为供给引擎。2018年,杨浦上线“百姓点单我配送”公共文化资源平台、“供给清单”、“听听您的心愿”点评反馈单和社区文化活动预告单“一平台三单”,提高公众知晓率和参与率。以采购大会为对接平台。通过放开做强供应商平台,实现系统集成公共文化资源供给体系。以制度管理为服务动能。颁布了《杨浦区公共文化资源配送管理办法》等4项制度,强化供给侧绩效,以严格的制度管理,保障供应链的规范运行。

  3、注重数字服务 以网络平台共享文化资源

  杨浦区依托一系列数字化手段,以“文化杨浦云”为重点,提升公共文化数字化综合服务能级,深化“互联网+文化”行动,通过新技术新手段的运用扩大渠道,让人人参与的基础更加牢固,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基层的共建共治共享。

  推进数字赋能,探索智慧场馆建设升级。积极探索文化旅游数字化转型发展。杨浦区图书馆充分利用大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开发上线“杨图手机自助借阅”微信小程序,推出“AR智能互动导览”,开发杨浦图书馆近代市政特色馆藏,并联合喜马拉雅有限公司打造第一家主题有声阅读空间——“云享·人文书房”,与馆内运行成熟的有声阅读空间充分整合,形成多维度、立体式的有声阅读体系。积极探索“图书馆+互联网+信用”新模式,在全市公共图书馆中率先打造新型借阅服务“书界”O2O图书网借平台。

  图书馆滨江馆建设将设置科技文献中心、智能存储中心、读者交流中心等八大空间功能,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驱动新阅读,建立多元复合型的知识空间。结合文化馆改扩建项目,以“文创+科创”为理念,对标高质量发展的公共文化需求,规划新馆数字化智能化设计内容,提升专业性、科技感、互动型和人文化。

  4、实现多维联动 以文旅融合丰富文化内涵

  杨浦区坚持以融合之势创文旅之兴,力求 “以文润旅、以旅养文”。以创新、科技赋能文旅融合,着力在融合内容、融合形式、融合试点等方面下功夫,通过共建合作机制、共享公共服务、共同宣传推介,畅通文旅产业内外双循环。

  建设杨浦生活秀带 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不断拓展文化生活新空间,以“创新+”打造“宜居宜业社区”,以“数字+”打造“沉浸体验空间”,以“艺术+”赋能“群众文艺体验地”,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新模式,促进城市更新改造,推动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助力创造美好生活。

  加强文化旅游融媒宣传

  聚焦杨浦地标建筑的历史文化,策划拍摄制作《看见杨浦》系列短视频。联合人民网上海频道每月拍摄制作上线“人民·秀带”直播间节目。做深做活“建筑可阅读”城市微旅行名片,推广完善扫码阅读、音频聆听等多元内容服务,推出“百BU穿YANG”杨浦48小时新发现城市微旅行,吸引更多市民“走近”和“走进”建筑群。

  推进文旅融合 试点经验再扩大

  充分利用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带动作用和滨江建设“世界会客厅”良好契机,挖掘历史与文化、文化与旅游、阅读与建筑的交融互通关系,推进文旅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