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区 科创重塑民生图景

2025-03-28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民生沃土之上,科技创新才能展现出最为动人的模样。
  大大改善患者的用药体验,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负担——我区企业开发的新药有望在今年成为中枢神经系统领域首个在美国上市的国产孤儿药;在做物理实验时,学生可借助与大模型智能助手的“人机对话”,不断优化实验方案,减少误差——中学完成基于DeepSeek大模型科学教育场景的智能体搭建,通过校级基座数据的深度对接,开创AI技术赋能学生科学素养评估的实践新范式……
  杨浦人民城市新实践,科技创新,如何重塑民生图景?
  区企携手,书写生命健康领域的新篇章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推进,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已成为全球突破性技术最为集中的领域之一。对我区而言,生命健康不仅是重点布局的四大新兴领域之一,还是一项重要的民生事业。如今,区企携手,正在书写生命健康领域的新篇章。
  2024年12月,杨浦滨江迎来一位“新朋友”——上海澳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澳宗生物)。
  澳宗生物致力于神经系统领域创新药物的研发,经过多年探索,已经拥有3大品种、10余条管线的创新药开发项目。“我区汇集众多知名高校、三甲医院,拥有良好的生命健康产业生态和优越的营商环境。搬迁来我区,是公司向更高水平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抉择,代表着一个新起点。”澳宗生物首席科学官侯尚伟说,“我们期待在这里迅速扎根,并实现更大的跨越式发展。”
  依达拉奉,是目前唯一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抗氧化应激、清除自由基的神经保护剂。然而,现有相关药物均是注射剂或口服混悬液,需要低温冷藏,给患者治疗带来诸多不便。与此相比,澳宗生物自主开发的神经系统新药TTYP01依达拉奉口服片剂,在用药便利性和患者依从性上有显著提升。其能实现常温储存,大大改善患者的用药体验,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负担。这款新药有望在今年成为中枢神经系统领域首个在美国上市的国产孤儿药。
  澳宗生物高级副总裁潘华露透露,企业接下来的目标愿景是力争在未来三到五年的时间内再实现3到5款新药上市,完成公司海外IPO上市,成为中国神经领域创新药企的领军者,并成长为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制药公司。
  长期以来,我区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丰富、医疗机构集聚、创新创业活跃的优势,积极推动医药医疗领域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和产业化。2024年,我区围绕医药医疗等12条细分产业链,建立重点产业链链长制,每月专题研究、季度全面推进,统筹抓好产业图谱绘制、政策服务集成、重点企业引育、要素资源保障等工作。
  在潘华露看来,入驻杨浦滨江,有利于澳宗生物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与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及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助推人类健康事业的进步。“我们来到杨浦,就是要扬帆浦江,走向国际化。”潘华露表示,扎根于创新活力涌动的热土,澳宗生物将为我区生命健康产业的提升发展发挥生力军和主力军作用。
  急性脑卒中和渐冻人症已分别在中美两国完成关键性临床并提交新药上市申请;去年底,企业正式在国内启动青少年和儿童自闭症的二期临床试验……澳宗生物首席开发官刘晓梅说,“澳宗生物将践行‘科学为本,患者为先’的使命,为攻克神经精神系统疾病、造福人类健康而不懈努力。”
  企业不断突破技术壁垒,前行探索,正与我区坚持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激活发展新动能的实践实现“双向奔赴”。
  AI,成了支持学生科学探索的“学习支架” 
  当下,我区正依托大数据与大模型构建学校智能测评系统,开展区域学生科学素养智能化评估与监测研究。
  高一学生在科技总辅导员和同济大学导师带领下通过“学习馆”AR-VR模拟飞行场景,配以“学习馆”的飞行器学具,解构大国飞机中所蕴藏的数学、物理、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
  物理等级班的学生则在“学习馆”的物理实践区进行诸如“亥姆霍兹线圈通电后轴线上磁感应强度的测量”等拓展实验,借助与大模型智能助手的“人机对话”,不断优化实验方案,减少实验误差……日前,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已完成基于DeepSeek大模型科学教育场景的智能体搭建,通过校级基座数据的深度对接,开创AI技术赋能学生科学素养评估的实践新范式。
  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利用DeepSeek大模型搭建智能助手,与学校“AI+深度学习馆”中的学习平台对接,一方面促使学校针对学生实验探索与课题研究的行为表现进行精准分析,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够在学校线下的“AI+深度学习馆”和线上的“深度学习平台”中实现自主性、探究式、项目化的学习。其中,深度学习平台负责记录学生从实验方案规划到产品展示的过程数据,助力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机器学习算法拟合回归,挖掘数据规律,培养科学精神。
  提及人工智能对于教育的应用价值,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人工智能应用工具不只是提升课堂效率的工具,还是支持学生科学探索、认知加工的学习支架。”
  学校还致力于开发AI助教,为教师提供STEM课程的备课建议,并根据学生学情给出定制化的教学设计,助力教师实现精准教学。同时,学校将继续打造教师备课助手和部门工作助手,优化教学管理和工作效率,为教师提供更便捷的备课支持,为学校管理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为区校两级数字基座的试点校,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对于“AI+科学教育”的探索由来已久。此前,已经成功打破各应用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互融互通,挖掘数据价值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如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支撑学习空间、生成式大模型助力学生综合素养培育,成为学校在新一轮数智化转型中的探索新方向。
  2025年,我区致力于推进实施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成立青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探索大中贯通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机制。
  我们了解到,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还联合华东师范大学研发科学素养大模型,引入教育人工智能体深度分析数据,直观展示量化指标数据构建综合画像,运用学习分析技术记录全程轨迹,揭示STEM课程学习成效,构建优势劣势分析矩阵以调整教学策略,为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助力。

分享到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