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街巷里的微光 闪烁着“个体故事”

2024-09-26

  今年9月,正值第三届“全国个体工商户服务月”,活动主题为“分类帮扶、激发活力、服务发展”。个体工商户是我国数量最多的经营主体,是市场经济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他们既是便利群众生活服务的最直接提供者,也是产业链供应链的微观基础。“小”个体,“大”活力,今天,让我们一起听听这群“生在杨浦、长在杨浦、服务在杨浦”的“个体故事”。
  “传承有他”从成长田走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刘俊杰是上海体育大学的一名学生,十分热爱空竹,在考入上海体育大学后,加入了学校花式空竹表演队,并成为了核心成员。在看到我区涌现出大批创新创业的人群后,他意识到,可以尝试将“抖空竹”转换成创业内容,以推广和输出为渠道,开展创业活动。
  依托杨浦“百年大学”的深厚底蕴,以有效释放大学科技园个体登记场地资源为落脚点,区市场监管局针对高校大学生创业初期资金紧张、“试水”创业等特点,联动大学科技园采取降低个体工商户创业成本、提供创业初期综合指导服务。在得知上海体育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首批杨浦区高校大学生大学科技园创业“成长田”后,刘俊杰在“成长田”内登记为个体工商户,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今年1月,刘俊杰于成立了上海铃扬体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铃扬体育”),并通过审查,成为杨浦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扯铃子”,即非遗空竹保护单位。目前,铃扬体育已与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初中等多所中小学、长白新村等多个街道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定期配送空竹社团课程与睦邻活动,成为青少年喜爱的国潮运动。
  “爱心有他”烟火小巷中温暖的“一抹红”
  菜场是最有烟火气的地方,这里除了琳琅满目的瓜果蔬菜,还藏着许多“小人物”的奋斗故事,施小康就是其中之一。1989年,与众多沪漂一样,16岁的施小康初入上海,居无定所,成为了马路菜市场游击队的一员。2003年,随着靖宇菜市场的建设落成,他与妻子作为第一批入驻的外来经营者,在这个四星级标准化菜市场租下一个6平米的市场铺位经营水产,并设立了一家个体工商户,自此,他在上海落地扎根。
  2013年,施小康又有了一个新的“头衔”,大家都叫他“施老板”,原来他不满足于自己的水产生意,还租下了附近商铺的店面,生意经从“小摊头”一直做到“小饭馆”,每天进进出出、来来往往的顾客都是他口碑的代言人。“施老板”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也没有忘记要把自己的生意经念给身边人,他鼓励身边的亲人、朋友通过创业带动就业,在他的帮助下,待业人员转型为经营者,烟火气的“小摊位”里凝聚起浓浓人情味的“大民生”。
  施小康在自己勤劳致富的同时,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他会免费上门为有特殊需求的病人家属送去鳝背,也会为乞讨者饥饿难耐时免费煮上一碗面,每逢重阳佳节,他还主动联系附近的居民,为80周岁以上的老人送上一碗长寿面。施小康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员讲的就是奉献。”从路边摊游击队成员到标准化菜场的正规军,从“爱管闲事”的热心市民到光荣的共产党员,施小康白手起家,用自己的努力带领家人扎根上海,大步奔向自己的“小康”生活。
  “创意有他”开在钢筋水泥地上的城市露营地
  旅游度假是不是一定要去远方?城市露营地经营者张涛驿的回答是“不”!只要一顶帐篷、一辆车就能短暂逃离城市,这是时下火爆的“城市度假”新理念,也是新的商业模式。张涛驿团队将目光从“远方”转移到“眼下”,在杨浦滨江的渔人码头成立了“上海市杨浦区大城小野餐饮店”(以下简称“大城小野”)进行“试水”经营。
  为了找准未来发展方向,“大城小野”尝试了不同的业态,举办了多样化活动,组织过全民脱口秀、“野”唱会、今“野”有约等活动,同时还承接过其他组织和单位主办的发布会,观球会,脱单节和儿童节演出等活动。由于活动性价比高、食物新鲜干净、体验感好,活动的复购率一直较高,“大城小野”的活动模式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和支持,许多人都会带公司员工、家人朋友来大城小野体验。
  新的模式必然会带来新的涟漪效应,也有需要克服的困难。例如,“野”唱会也会产生大量噪音,影响周边居民生活。为此,在相关单位的指导下,张涛驿团队对活动模式进行调整,既保证了节目的顺利进行,又不产生负面的噪音污染。
  如今,在杨浦滨江的“大城小野”大获成功后,张涛驿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北外滩,“大城小野”的第二家店即将落地。张涛驿团队表示,个体工商户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现有的经营需求,他们也打算向市场监管部门咨询转型为企业的相关政策,力图在转型为企业后,开展更丰富的经营活动。
  “服务有他”在窗口永不松劲的螺丝钉
  《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发布后,区政务服务中心迎来了好几位个体工商户经营者,都是来咨询“个转企”业务的。“个转企”服务专窗当值的“杨”老师认真地接待了他们。“杨”老师是注册登记窗口的“老法师”了,她一一解答他们在个体工商户升级转型为企业中的问题。
  前不久,新江湾城市场监管所里走进来一位焦急的办事人,窗口干部“杨”老师第一时间接待了他。经了解,他刚开了个小饭店,营业执照早就办好了,但是由于缺少经验,也没有先行咨询,店铺装修好了才得知装修不符合食品经营许可证的安全要求,需要返工,耗时又耗钱。
  “杨”老师认真审核了店主的申请材料和现场装修图纸,对照《食品经营许可现场审查推荐标准》一条条核对,帮助店主查漏补缺,最终建议店主通过增加一个洗手池、调整动线流向的方法,以最小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实现合规经营。
  “杨”老师是区市场监管局每一位坚守平凡岗位的窗口干部,从“个转企”服务专窗的“老法师”到大学科技园创业“成长田”的“幼苗培育员”,再到兢兢业业为民服务的第一线,他们用行动书写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服务“协奏曲”,持续激发个体工商户的发展潜力,让经营主体的最小“细胞”迸发出最大的生命力。
  “小”个体,“大”活力。在我区还有许多鲜活的“个体故事”,他们以凡人的微光,照亮我区的大街小巷,成为杨浦“最暖城区”的生动注脚。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