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邮迷集结 打卡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

2024-01-31

  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收藏文物的地方,更是一个充满知识和乐趣的宝藏世界,近日,区少年宫组织杨浦少年邮局的学生们打卡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学生们观看了《邮寄的风景——老上海明信片展》,展览分为“斯土斯民”“黄浦江边”“苏州河畔”“南京路上”“水陆交通”和“沪上风光”六个章节,展出了百余张老上海明信片。这些明信片,涵盖了老上海人民的衣食住行,如今已成为展示和研究老上海历史、人文、风俗的珍贵邮政史料。
  1869年,明信片在奥地利诞生,短短几年便风靡全球。随着明信片的流行,19世纪70年代明信片悄然来到了中国,来到了上海。当时的人们精选了反映上海建筑风格、生活习俗、人物风情等最具上海特色与最佳视觉效果的摄影作品印制在明信片上,向远方的亲友传递了问候,同时也向大洋彼岸展现了一座东方城市的社会风貌。明信片作为“邮寄的风景”,成为世界开始认识上海的重要途径之一。同学们深深感受到,明信片背后不仅有着人类的情感寄托,更是历史的见证。
  展出的100多枚明信片背后,承载着老上海的影像记忆,每一枚都是一段历史,值得细细品味。走出展馆,小邮迷们有秩序地排队加盖日戳,将参观的心情、感悟、建议等写在留言卡上,投递到邮筒里。
  随后,同学们来到儿童出版馆开始童书的探索之旅。从跨越一个世纪的刊物《小朋友》,到国内最早一批儿童文学作品《稻草人》,从画风传统的画册到融合手工、科普等元素在内的综合杂志……馆内将实物与文字介绍相结合,讲述着童书的发展之路。
  三毛、悟空、三个和尚、没头脑和不高兴……久违的小伙伴们一起来报到。曾经躺在竹席上边扇扇子边看动画的记忆,又回来了。
  在近现代印刷展区,同学们领略了活字印刷技术的独特魅力,近距离观摩了活字工匠的制字,感受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和谐融合。活字印刷的细腻与独特性让学生们不禁为这一传统技艺而惊叹。大家与展品“沉浸式”互动与对话,进一步学习了解中国新闻出版业的历史之源与未来之盼。
  据悉,区少年宫的杨浦少年邮局,聚集了一批热爱集邮文化的青少年,他们在方寸邮票之间传递中华文明,收获了全面而有个性的成长。
  随着我区近年来经济转型发展,家门口的文化新地标应运而生。此次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参观之旅,孩子们感受到上海城市的发展脉络,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能够从更多元的视角领略文化之美,在未来,自觉肩负起推动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使命。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