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海”紧急救援 向生命的逆行者致敬

2023-04-26

  

  中国救捞人的故事曾在电影《紧急救援》中被揭开神秘面纱。其实,电影中的原型就在我们眼前——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搜救教员机长宋寅,东海救助局上海救助基地副主任唐顺杰,“东海救101”轮船长盛王森。
  虽然三人平时各自战斗在不同空间,但遇到大型搜救事故时,他们并肩作战合作默契。今天,带你走进三位救助劳模真实的世界,听一听他们“上天入海”全方位守护人民生命安全的真实故事。
  救一个人,就是拯救他背后的整个家庭
  2020年8月20日4时,载有3100吨汽油的“隆庆1”轮和砂石船“宁高鹏688”轮在长江口相撞,导致隆庆轮起火,砂石船沉没。
  东海救助局接获险情后,机长宋寅、轮船长盛王森和潜水救生员唐顺杰接到任务后立刻赶赴现场救援。
  直升机在空中实施营救,“东海救101”轮在海面救起3名遇险人员,“东海救102”装载着30吨灭火剂,对隆庆轮进行喷水降温和灭火。数小时后大火被扑灭,避免了全船大爆炸的严重后果。随后,唐顺杰和应急队员们登船搜索,勘测油气浓度,寻获并转移了遇难人员遗体。
  类似这样的救援实例还有很多,大多数都不为人知。东海救助局责任辖区北起江苏连云港,南至福建东山岛,辖区跨江苏、浙江福建、上海三省一市。大陆海岸线长7202公里,占全国的39.22%,岛屿海岸线8532公里,占全国的60.94%。辖区内南北主航线过往船舶密集,事故多。气象、海况季节性特点明显。特别是长江口水域、舟山群岛水域、台湾海峡水域属交通运输部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六区一线”重点水域。
  海洋作为全球航运的“高速公路”,维护难度比高速公路大得多。因为海洋广阔,天气莫测,还存着容易产生错觉、不易发现目标等困难。往来船只会发生各种“船祸”,遭遇风暴、相撞起火、触礁……为了快速施救,对中国救捞人的要求也很高。
  “你们旅游时看到的大海和我们去搜救时看到的大海完全不同。”盛王森感慨道,隆庆轮爆燃后海面燃起了熊熊烈火,钢板都烧弯了。一想到还有人在火海中挣扎救生,救捞人员就忘却了畏惧的本能,顶着复燃爆炸的风险义无反顾往火海里冲。
  “救每一个人就是拯救了他背后的一整个家庭,体会过挽救生命挽救家庭的幸福成就感之后,你就会为之坚持,为之坚守。”高大帅气的女机长宋寅从事救捞工作已经整整16年,从事海上搜救的女飞行员在全国只有两名,今年3月,宋寅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直升机内冬冻夏晒,常年暴露在强烈的紫外线下使她皮肤黝黑,而一双炯炯的双眸透露出坚定的使命感。
  在别人眼中,飞行或许很酷很浪漫,对救捞人宋寅来说,直升机搜救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回想起第一次执行搜救任务的紧张感犹如昨天。
  2010年12月,宋寅担任副驾驶一同前去搜救受伤的被困渔民,由于船上竖着很多桅杆,后甲板的空间十分狭小,直升机必须相对平稳地悬停或保持匀速移动,需要精准操控飞机才能将救生员准确下放到甲板上,不被桅杆等障碍物撞到。最后,随着后舱人员通过无线电喊出“伤员进入机舱”,宋寅才长舒一口气。“成立至今,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已成功救助1751人,上海、温州双基地运行,拥有5架直升机组成的雄厚机队。”这些数据十分有意义,每一次挽救生命,她的心里都充满了感动和骄傲。
  工匠精神,代代传承
  “如果说我们三个人一起去执行搜救任务的话,那说明这次救助的风险和难度都非常大,机长开着直升机空中盘旋搜索,船长指挥搜救船上的对外消防水炮进行灭火。如果还是有困难,我们潜水员是应急队员,就必须穿着消防隔热服冲进火海灭火,潜入海水搜救。”曾经从事了17年潜水搜救工作的唐顺杰说。
  在他们看来,把险阻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带给别人,这是勇敢者的职业,也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工作。
  对唐顺杰来说,从军人到潜水救生员,从扛枪戍边到救助危难,转变的是身份、是岗位,不变的是初心、是使命,是大爱 、无私 、担当的精神和守护人民、守护平安的誓言。“当时训练很苦,就我一个上海人,他们都问上海人行不行?”唐顺杰回忆起当年,他立志做最好的搜救员,日夜刻苦训练,这样坚持的工匠精神成就了现在的他。
  对盛王森来说,他理解的工匠精神是:“敬业,热爱你所做的事胜过这些事给你带来的利益;专注,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能力;坚持理想信念;勇于创新突破。”虽然每年至少有八个月要奔波在大海上无法回家,盛王森仍然十分重视对12岁女儿的教育,他说:“每次通知要上班了,我和我女儿都会既舍不得又难过,但是一旦从家里出来工作,就要把我的心全部放在船上了。”他希望自己认真坚守的工匠精神也能传承给女儿。
  如今,面对船舶大型化、运输货物种类多样化和海洋石油勘探深海开发的发展趋势,海洋救助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三位劳模对于未来充满信心,相信新一代救捞队员会接过自己手中的船舵,助推救助事业乘风破浪。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