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全国上映 《望道》主创团队走进复旦大学
2023-03-27 3月24日,电影《望道》,正式上线全国各大影院。
3月23日下午,电影《望道》在复旦大学相辉堂举行上海首映礼。影片以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切入,展现其笃定恒心、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并全景式呈现他及其身边仁人志士,一生寻找并坚持真理的征程。
侯咏导演,刘烨、文咏珊等主演及主创团队来到现场,与复旦师生面对面,分享台前幕后故事与创作体会。
现场,600多名复旦师生、校友共同欣赏《望道》,与百年前新青年的滚烫青春同频共振,过程中有笑有泪,深受感染。
103年前的初春,年仅29岁的青年陈望道翻译了《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火从此在中国传播开来……复旦大学联合上海电影集团、陈望道故乡浙江义乌市委,发起拍摄了电影《望道》。
如何通过大荧幕将“真理味道”和“宣言精神”浸润观影者心田?电影从剧本框架到拍摄细节,处处包含创作团队的匠心。
每人进组第一天,就是通读2万字《共产党宣言》
《望道》剧组的每人进组第一天,就是通读2万字的《共产党宣言》,一字一句领略背后的微言大义。导演侯咏大量研读资料、反复研讨、打磨剧本,光是相关文献和书籍就整整摞了两大箱。他还带领主创一起来到复旦,在《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和复旦大学校史馆学习参观。
“主旋律和好看并不矛盾,”侯咏认为,观众在电影中希望听到的不是说教的话语,而是有趣、有内容的故事。因此在执导电影过程中,他尤其注重具体的事,赋予电影以足够的信息量。“看一遍是很难观察到全部细节的,相信大家第二遍看,依然会很感兴趣。”
影片中周恩来为陈望道送盘尼西林的片段,让不少观众出乎意料。这段故事是侯咏团队在认真研读史料后发现的。“周恩来在重庆期间为营救被关押和受到威胁的共产党员和民主人士做出了许多努力,其中也包括通过复旦大学地下党与陈望道本人秘密保持联络。”送药的细节,将当时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逻辑巧妙串联起来。
来了复旦,才懂复旦师生对老校长的感情
陈望道的一生与复旦密不可分。“我以前一直觉得大家和我一样,只知道陈望道先生的几个小故事,但来到复旦后才发现,这里的师生对老校长的感情非常深。”陈望道的扮演者、演员刘烨感慨道。
电影筹备期间,他曾来到复旦学习参观,感受到学子们对老校长的爱。电影开机以来,刘烨跟随剧组做调研、查资料,不断深入陈望道的故事。他注意到一个细节,“照片里的望道先生一般是不苟言笑的,这或许是他严谨的性格或是严峻的时代促成的,但他唯一几张带笑的照片,都是和学生一起拍的。”
在拍摄时,他还给自己立下规定:最多不超过两天,一定要跑一个5公里甚至更多,让自己从外形上接近他。以至于他拍摄“新闻馆”片段时,足足比平时瘦了17斤。
在完成电影拍摄后,刘烨也对陈望道有了独特的认识。“我觉得他像一个大侠。”刘烨笑言。深入了解陈望道后,刘烨得知陈望道6岁习武,精通多种乐器,很会写诗,也能路见不平打跑坏人。“他怀着一颗救国救民之心,把青春奉献出来,只为了国家的振兴。”
电影中,黑色寸头、戴小圆框眼镜的经亨颐,扮演者正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蒋昌建。与经亨颐外形相似,蒋昌建身形偏瘦,这使得上海电影制片厂在选角时,最早就确定由蒋昌建来扮演《望道》中经亨颐的角色。尽管之前从未涉足电影业,但蒋昌建坦言,“因为电影展现的是陈望道老校长的故事,作为复旦的一份子,这又是与教育相关的角色,我非常愿意参与。”
影片中,杨阿龙、杨逢林父子的故事也让大家深受鼓舞。演员魏尊所扮演的杨逢林是一名复旦新闻系学生。此外,影片中呈现的1920年左右的年轻人,放在今天正是80、90与00后的年轻人,而在本片许多群众演员当中,也有很多复旦学子客串。
电影放映结束,主创团队走上台前与复旦学子交流互动,分享感悟。有同学说:“看到老校长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追求真理改造社会的故事,也让我在精进学业的过程中更有动力。”
还有同学说,“电影中母亲看陈望道的眼神里,包含着感动、无奈与心疼,这一画面使我尤为触动。母子关系的演绎使望老的形象生动起来,拉近了我们与老校长的距离,也让我更加理解望老坚毅奋斗的精神品格。”
活动尾声,《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为主创团队赠送书法作品“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望道是一个人的名字,也是一群人的名字,让我们一起在光影中与望道先生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