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民族“相知相爱” 与乡愁“相遇相惜”
2023-02-24
“我们想让非遗走进残障群体,多维度地传播民族文化!”在2022年杨浦区社会组织公益创投大赛中,有一个项目一亮相就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它就是“无障碍非遗——非遗刺绣助残就业项目”,来自上海杨浦区恩三民族文化传播中心(以下简称“恩三”)。这家社会组织诞生于2019年,专注于多维度传播非遗技艺,在深耕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打造“无障碍非遗+乡村振兴+传统民俗”的新交流模式。
缂丝、苏绣、吴歌、海派布艺、码头号子……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将这些瑰宝传播开来,并传承下去,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命题。
当传统文化在百姓身边“飘然而至”,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在我区,有一群社会组织就奔波在这条路上,努力给出解答。
在公益事业中,民族文化不断迸发磅礴大爱
近年来,非遗保护与传承事业逐步受到社会重视。越来越多的非遗基地求贤若渴,广泛招募静得下心的手艺人学习、传承技艺,参与相关产品的开发与制作。比如不少刺绣基地,每逢旺季都人手紧缺,亟待支援;与此同时,许多残障青年则面临着就业难题。二者需求“一拍即合”,让恩三负责人高慧萌生了“牵线搭桥”的想法。
一年多来,高慧带队组建平台,链接手艺老师、残障青年、非遗基地及企业,通过开展系统培训,助力残障人士学习技能,灵活就业。期间,藏族堆绣传承人、雪域格萨尔王文化中心“格萨尔”服饰设计专员、唐卡绘画师普布卓玛,就成为了培训老师,连续7天为残障学员传授藏族堆绣技艺。
普布卓玛还专门设计了一款藏族的吉祥花团,作为样图。吉祥花团,内含祥云、大山、如意花等元素,寓意着中华民族团结大融合,也为每一位参与堆绣学习的残障学员送上了“如意吉祥”的祝福。据悉,本次培训中,学员们共创作了100套茶席和杯垫等刺绣作品,已被企业全数订购。
只要有手艺,残障人士就可成为传承弘扬非遗文化的生力军。在高慧看来,掌握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我们将残障伙伴制作的刺绣品以产品购买的方式,出售给有需要的企业,再将收益回馈给制作者,正是希望给他们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经济帮助。此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也期待刺绣这门手艺会给大家踏入社会带来更多机会,拓宽就业渠道。”
在扶残助困事业中,传统文化不断迸发出磅礴大爱,而在民俗艺术传播过程中,残障群体的力量与潜能又是无限的。双方互相渗透,如今,对群众精神文明生活的促进作用也在日益凸显。
一趟趟“乡愁”漫游,在青年脚下铺展开来
小时候,家乡是港湾,为孩子们遮风挡雨,庇佑他们远去;长大了,孩子们学成归来,推动家乡的振兴。这一次次的来回往返,也许就寄托着孩子们的“美丽乡愁”。
一侧是乡愁邮局,以中国地图记录着淡淡思念;一侧是留声书店,“书架”上放着一本本精美的《家园一方志》;再往前走,则是涟漪影像室、时代回音壁等区域。几个年轻人一同漫步在展馆内,仿佛置身回忆的海洋……而这一幕,并非实体呈现,而是出现在“云端”,一场名为涟漪青年论坛的线上活动中。
活动主办方是一家社会组织——上海杨浦区美丽乡愁文化促进中心(以下简称“美丽乡愁”),致力于乡土教育与乡土文化公众传播,由高校公益创业孵化而来。
在团队成员看来,青年是家乡发展反哺者,能以专业知识与技能助力家园文化振兴,能量不容小觑。为此,他们面向广大高校青年,携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联合发起“涟漪行动”,号召青年成为家园文化代言人,利用假期返乡时间,调研家乡文化,编写《家园一方志》创意刊物,以多元媒介和在地行动,激起家乡文化保育传播的涟漪。
一趟趟文化漫游之旅,在青年脚下铺展开来。在返乡实践过程中,“美丽乡愁”提供赋能课程及涟漪工具包,链接专业导师及朋辈导师资源,以多元方式,降低实践门槛,让青年步步加深对家乡的了解。至今,“涟漪行动”已走过五期,组织了来自全国32个省级行政区540个县市的1697名大学生编写《家园一方志》,合计645本,产出数千件涵盖推送、vlog、手绘插画、文创设计等形式在内的文化传播作品。
2019年起,“美丽乡愁”策划了1次“涟漪·家园—百名青年家园水故事展”,受邀参与2019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还接连举办了4届涟漪青年论坛,联动高校学者、公益机构、基金会等多方力量,共话青年参与家乡行动的可能,影响人次超2.5万。
成立三年来,“美丽乡愁”的“足迹”不止于此。在乡村,他们还深入乡土中国,联合社会各群体的力量,通过“乡土文化调研梳理-乡土文化教育赋能-乡土文化营造传播”的行动路径,点亮了“古村传承人培养计划”“乡土教育水源计划”“文化点亮城乡社区”等品牌,溯源乡土根脉,唤醒文化认同。在城市,“美丽乡愁”以“培育青年与青少年家园文化传承种子”为愿景,结合上海的“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扎根社区,开展了一系列亲子水文化研学、青年City Walk活动。
截至去年,“美丽乡愁”已在550余个村、县、市开展乡土文化类活动,辐射50000+人次的在地城乡社区居民。2021年,“美丽乡愁”推进的《云龙县诺邓村美丽乡愁乡土教育创新试验工作方案》入选第一批教育部直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创新试验培育项目;同年,“美丽乡愁古村传承人培养计划——诺邓实践(中国)”,入选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推荐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