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卫室变身服务百姓的“前哨站” “四平空间创生行动”再获居民点赞
2022-12-13
老旧小区如何挖掘新空间?闲置角落如何焕发新面貌?社区居民如何实现共治共享?
“如果社区空间能更好地利用共享,刚好可以破解难题。”——小区门卫室就是一个具有潜力的空间。
“四平空间创生行动”又上新
门卫室是居民日常生活进出社区都会路过的必经场所,这一狭小空间承担着社区的安全保卫、信息传达、通行管理等工作以及门卫人员的日常起居,同时门卫室周边的空间也是重要的社区公共服务节点。近年来,四平路街道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以“四平空间创生行动”为平台,思考以门卫室及周边空间为抓手,提供一个便捷且充满活力的社区公共服务环境,以增强老社区中的社交关联。
如何将功能单一的门卫室变成多主体参与的共享空间?
社区改造不是“独角戏”,而是让它变得更加可持续。四平社区引入新“传达室”概念,将其变成一个传递可持续生活方式的交流站。位于鞍山四村第二居民区的门卫室,是首个改造成“可持续生活传达室”的空间。门卫室的物理空间很小,只有8平方米,设计团队对此进行了优化。这方小小的空间里,将陆续置入急救小站区域,如应急救援AED、医药箱、轮椅等;工具图书馆区域,家里不太用的工具、厨具,可以放在传达室;信息传达区域,将社区动态、政策解读等信息于一传达;不断提升社区“共享空间”“公共议事厅”属性,让每个人都能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感受到美好生活。
公共空间“小手术”,居民生活大变化
随着空间改造、新服务模式植入,街道与团队还将发起社区旧家具改造计划,通过捐赠家具、故事分享等方式在新传达室内共享交流,以“传达室”为平台,居民们可以畅所欲言,建言献策,为社区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下一步,社区还将形成“门卫+社区志愿者”的自治模式,鼓励居民与门卫成为新传达室的空间“主理人”,推动这些“金点子”落地生根。在“可持续生活传达室”新机制促进下,社区居民的创造力、凝聚力以及门卫的自我价值都将被进一步放大,社区资源与人际情感也将变得更具黏性。
鞍山四村第二居民区的“可持续生活传达室”在原有的空间基础上进行了“小手术”,却即将带来社区“蝴蝶效应”飓风。今后,在居委会同频共振,建立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之下,“可持续生活传达室”将成为居民政策宣传、提出“金点子”的社区共享空间。不仅为创建“熟人社区”打下扎实的群众基础,也更有效更顺畅地“培育”了激活社区自治的“土壤”。
激活“犄角旮旯”,让社区更有温度
像这样“小而美”的公共空间,在四平社区还有很多处,都是通过“四平空间创生行动”实现了公共空间的再利用。这样的改造成果,也是四平老旧小区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托起居民“幸福梦”的缩影。
自2015年,四平路街道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一拍即合,应运而生“四平空间创生行动”,如今已走到第六季。作为上海城市更新品牌项目,“四平空间创生行动”改造出一个个社区空间向居民开放:2015年的铁岭路四平空间、圈圈王国等社区“72变”;2016年的苏家屯路艺术景观街区及楼组空间改造;2017年的阜新路“口袋花园”和电话亭美术馆;2018年的“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和回收站升级“街边实验室”;2019年的抚顺路社区睦邻中心;2021年的赤峰路“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和“诗歌单行道”......
近年来,四平路街道不断打破老小区的旧格局,通过重塑剩余公共空间来提升街道品质,并开展具有四平特色的、渐进式的社区层面邻里更新,曾经的“不可能”如今一一成为现实,“社区生活”更得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