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持续激活人民城市建设“源动力” 构筑人才集聚“强磁场”
2022-02-24筑巢引凤,不拘一格降人才。杨浦作为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长期以来,结合自身优势与特点,深入落实党管人才方针,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通过打好人才“引、育、用、留”一系列组合拳,构筑了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全市人才工作做出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2月22日,杨浦发布《新时代打造“人才秀带”,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实施意见》,涵盖建立在线新经济人才实验室、推进高校校友服务行动、实施海外人才引进三年行动计划等3大方面,20条新政。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政的出台,意味着未来杨浦将在更高站位看人才、千方百计聚人才、齐心协力为人才,为“四高城区”建设提供强大智力支撑,为上海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真是太给力了”——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态
杨浦正全力推动滨江、大创智、大创谷、环同济四大功能区建设,全力打造在线新经济、现代设计、智能制造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伴随着这些重点领域的企业蓬勃发展,让人才落户业务办理更加便捷和高效,成为企业引才留才的迫切需求。
“倪主管,你们集团有20位员工落户材料可以进行核验受理了。我们准备上门进行现场受理及留学生落户政策宣讲咨询。”埋头工作的上海市政院组织人事部业务主管接到区人才中心来电,意外惊喜:“真是太给力了!”
去年9月起,本市各区均开展留学人员落户受理业务,企业可选择公司注册地或经营地就近办理。几个月以来,杨浦留学生落户业务量快速增长。为方便人才办理,杨浦优化办事流程,办理时效(预审、核档)压缩减半,前台服务一窗通办,后台预审提速增效。
在本市留学回国人员落户、海外人才居住证受理业务统一下放至各区人才中心办理后,区人才中心把有留学生落户业务的企业全部纳入“上门办”服务名单,实现业务办理“零跑动”。
去年,在杨浦办理业务并成功落户的留学生超过200名,其中90%以上具有国(境)外高等院校硕士学历学位。
同时,为了让人才融入杨浦、扎根杨浦,杨浦把留学生单列为人才安居租房补贴申请对象,每家企业最高可叠加申请20万元留学生员工租房补贴。杨浦在线新经济“浦江C圈”美团、字节跳动、B站等企业人力资源相关负责人纷纷表示,杨浦的政策充分考虑了在线新经济企业海归员工日益增加的实际,精准满足企业需求。
去年以来,杨浦一直倾力打造国际人才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贯通国际人才“回国第一站”到“最后一公里”服务,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
回国第一站——依托设在中国上海人力资源产业园区东部园八楼的杨浦国际人才服务平台,打造“114”国际人才服务综合体。通过设在加拿大温哥华、美国硅谷、德国法兰克福、英国萨里、韩国首尔的海外人才站点,前端直接对接在校优秀留学生,向海外“直播闪送政策”,宣传杨浦、推介杨浦,精准了解留学生回国需求和发展定位,量身打造回国发展前置化服务菜单;后端携手杨浦优质企业,推出“海外云实习”活动,举办“全球校友超能者Battle大赛”,吸引千里之外的国际人才,回归祖国、聚集杨浦。
最后一公里——杨浦依托海外人才数据库,深耕服务,多元化手段留住人才。杨浦积极关注人才的后续事业发展和生活需求,建立健全长效的人才跟踪服务机制,让人才可以享受到创业、就业、金融、安居、医疗等一体化服务,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舞台,打造舒心舒适、安全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杨浦成为人才回国发展一见倾心的首选之地。
“引航助飞”每年如约而至——支持女性科技人才,让“她”力量绽放光芒
近年来,我国女性科技人才队伍规模逐步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能力显著提升,一大批女性科技工作者已在全球化的科技舞台上展示了非凡的创造力和影响力。女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志向被不断提升,成为创新型基础研究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新生力量。
2021年上海市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500余个项目报名参赛,项目涵盖理、工、农、史、文、医等各个学科方向。其中,复旦大学智能人体传感系统等3个项目获创意组一等奖。
一等奖获得者胡雨璇来自复旦大学信息与科学工程学院。参赛项目起先只是她和小伙伴们在实验室中的科研内容。
人体定位及运动状态检测在医疗、养老、智能家居等方面有着迫切的应用需求。目前已有的解决方法主要基于深度摄像头、红外传感器、可穿戴设备等。但这些设备有的无法有效保护隐私,探测距离较近,无法探测被遮挡物体,有的必须检测对象携带相对应的设备才能进行检测。而胡雨璇的团队开发的智能人体传感系统基于雷达,可以远程对人体状态和动作进行更为精准的监测。目前通过与第三方公司的合作,这套系统已经在上海的一些医院落地。
人才难得,无关乎性别。但不可否认的是,女性科技人才在职业发展中仍面临一些瓶颈问题。多年来,杨浦区妇联致力于为女性创造更平等的社会、职场环境,引领她们实现自我发展。
“引航助飞”计划就是由区妇联为高校女学生走上社会而设的“职业女性第一课”。杨浦是上海有名的高校聚集地,因此这里也成了众多年轻知识女性就业创业的起点。如何引领她们确定人生目标、展翅高飞?在与高校妇委会主任多次沟通后,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诞生了:邀请女企业家进高校分享创业经历,以女性视角打开另一扇窗,让女大学生从这些精英女性身上汲取勇气与力量,为进入职场或自主创业作足准备。2010年,在区妇联的策划下,“引航助飞”计划第一课走进复旦课堂,反响热烈。自此,“引航助飞”每年都如约而至……
十多年来初心不变,但“引航助飞”贴合女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需求不断升级。上海市女性创业大赛落地杨浦后,大赛平台也向女大学生敞开了怀抱,成为她们创业的竞技场、成长的加油站。2018年,“引航助飞”计划采用项目化方式运作后,区妇联用购买服务的方式,由专业机构进行项目运作,更多来自高校、跨国企业的专业导师登上了“引航助飞”的讲坛……
走出校园就能创业——“职场摆渡人”如何畅通人才成长路径?
“杨浦区第一个街道创办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是延吉大学生(青年)创业家园最鲜明的标签之一。2009年4月,延吉新村街道依托周边高校资源,在水丰路180号创建了占地2000平方米的延吉大学生创业家园。
成立逾十年,这家开在街道的创业孵化基地,为一批又一批高校毕业生、社区待业青年提供创业、就业平台以及免费创业指导服务,成为他们的“职场摆渡人”。
上海胧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始人蒋公宝就是延吉创业家园孵化的企业代表。2013年,25岁的蒋公宝拿着一万元启动资金,带着创业梦想来到这里,在创业导师的指导下注册了一般纳税人公司。他的公司主要承接品牌校园推广,从最开始的七八手业务单做起,到如今中国电信、可口可乐、阿里巴巴等都成了公司的客户,业务拓展至全国。
在最艰难的2014年,蒋公宝获得了政府创业资金提供的30万元无息贷款,三年还清。“真的是雪中送炭,没有这笔资金,公司根本撑不到后面的种子轮融资。”蒋公宝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丰路180号周边创新创业的新势力不断扩大崛起,创业家园的软、硬件均无法满足众创孵化工作的发展需要。2017年末,通过引进社会创业扶持力量的支持,延吉大学生创业家园全面升级改建项目启动,一年后,以全新面貌回归。
改建一新的创业家园共有房间43间,对应工位385个,对公共服务区域进行功能细分定位,设立党建E站、乐业空间等,全面升级基础设备,引进符合文创街区建设的项目,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加强指导服务。
2020年8月,街道又将乐业空间和创业家园充分整合,合二为一,将就业、创业、科委等条线主流创孵政策上墙,使得园区创业者、入孵企业更直接地了解最新的政策导向,及时获取准确信息,切实扩大政策受益面。
根据《睦邻延吉2030白皮书》,延吉新村街道将在未来十年继续坚持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挖潜‘延吉杯’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品牌效应,实施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行动计划,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夯实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拓宽灵活就业发展渠道……”延吉新村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已逐渐形成企业E服务+职业指导+现场面试的特色链式服务,将持续推动社区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努力将园区打造成为求职者、青年创客、企业互相沟通、学习、交流的平台。
街道牵手企业进校园,促进校企有效互动——各取所需深化合作,实现“互相成就”
2月18日,长白新村街道牵头组织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轻工置业有限公司、上海中测行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和上海昌泰求实电力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走进上海理工大学开展人才招聘接洽活动。
长白新村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开展牵手企业进校园之行,缘起于街道在开展“促发展”大走访过程中,倾听到部分企业求贤若渴的心声。特别是在得知上海理工大学是企业所青睐的高校之后,街道及时与校方取得联系,并一拍即合。街道非常乐于充当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通过人才招聘这个平台,让学校将优秀人才输送给企业,在助力企业实现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长期以来,街道商会积极投身学校帮困助学工作,实现校企有效互动,下一步可以在人才引进、产学研等方面深化合作,推动创新创业街区建设。
上海理工大学学生处表示,企业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广阔舞台,也是体现学校教学成果的实践平台。希望通过这次对接活动,让更多企业走进校园并通过推介宣传,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岗位选择,学生处将加强与街道和商会的沟通联系,为企业和学生的双向需求做好服务保障。2022年,学校有近7000多名毕业生,对于学校、学生、家长与企业之间有着共同的需求。学生处将把这次企业的需求信息推送至二级学院,学校拟定于3月中旬开展招聘会,届时会提前与企业作好具体对接。
据悉,当天的碰面只是初步对接。下一步,将在商会企业中广泛发动,统计好岗位需求清单,与学校精准对接,让学生和企业各取所需,实现“互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