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生活秀带” 重走“初心之路” 漫步“梧桐深处”

2021-05-10

20210510.jpg

  假如外地亲朋好友来上海,大家最想带他们去哪里走走看看?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方世忠作为上海文旅“当家人”为大家推荐了三条“微游”路线。

  什么是微游?微游不依靠交通工具,而是以行走为主,游览城市。线路行程基本控制在步行两小时左右,很适合中外游客深度了解上海,“阅读”上海。

  漫步上海街头巷尾,处处都可能遇见“惊喜”。不经意走进的一个老街区,或许就是近代峥嵘岁月的“见证者”;路过的一座老房子,或许就是近代名人的故居……

  一起来看看这三条线路,用脚步“丈量”城市,阅读建筑感知上海的城市温度。

  生活秀带:感受时代沧桑,触摸“人民城市” 

  杨浦滨江一带曾是上海老工业区,留存众多老厂房、老建筑,其中不乏红色遗址。它们不仅承载了上海工业发展,更见证了近代有志青年追梦的勇气和红色工人运动的波澜壮阔。目前,杨浦滨江“生活秀带”已成为上海城市网红打卡地。这条路线包含杨浦滨江南段十多处打卡点。

  黄浦码头旧址

  (秦皇岛路32号)

  码头建于1906年,由简陋码头经三次改建后成为固定水泥码头,曾专门停靠北洋航线及欧洲远洋航线船舶。20世纪初,一批批赴法勤工俭学青年们从黄浦江畔登船,远赴异国他乡追寻救国救亡真理。其中,包括周恩来、邓小平、蔡和森、聂荣臻、向警予等在内的6批共计650余名学生从黄浦码头起航。

  毛麻仓库旧址

  (杨树浦路468号)

  毛麻仓库所在建筑始建于1920年,当时属于英商东方纱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里成为上海第一丝织厂,是当时全国生产真丝和人造丝的龙头企业。这座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结构,由公和洋行设计,是滨江带现存建筑中最早的无梁楼盖仓库。简洁的红墙立面,也凸显了当时的技术特征和工业特色。

  杨树浦水厂栈桥

  (杨树浦路830号)

  杨树浦水厂于1881年建造,1883年5月建成,是上海最早的水厂,也是当时远东第一大水厂,目前仍在供水。走在水厂长度约535米的亲水栈桥上,可以一览水厂的风采。

  杨树浦纱厂大班住宅

  (杨树浦路1056号)

  1915年,英商收购改建了杨树浦纱厂。1920年前后,建造了大班住宅。建筑整体造型精美,装饰、线脚非常细致。室内有彩色玻璃、壁炉、门窗、楼梯等设施,且保存完好。建筑一楼现成为“怡和1915”咖啡厅,向公众开放。

  雨水花园

  (杨树浦路1056号)

  雨水花园是2009年东方渔人码头二期工程开工时,原有建筑拆除后形成的一片可以汇集雨水的低洼湿地。雨水花园使雨水可以就地消纳和吸收利用,从而保护场地水文现状,缓解城市内涝,调节城市微气候,体现了海绵城市理念。同时,配以廊桥、凉亭和景观栈桥,游人漫步于此可近距离感受工业历史的气息,也可休息小憩。

  东方渔人码头

  (杨树浦路1082号)

  这一区域的前身为上海鱼市场,如今设置有昔日鱼市场景的城市雕塑,留存城市记忆的缩影。改建后由两幢地标性建筑组成,高层建筑是办公楼,外观似一条凌空跃起的跃鱼;低层建筑是商业楼,外观似一条遨游状态的卧鱼。

  祥泰木行旧址

  (杨树浦路1426号)

  祥泰木行于1884年由德商创立,1902年购得今址将之发展为总栈,既是中国最大的外商木行,也是上海最大的木材商行。木行现存墙体得到保留,用钢结构加固改造后,融合木材堆场肌理,为市民展示了木文化。

  烟草机修仓库旧址

  (杨树浦路1500号)

  这幢建筑是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烟草公司机修仓库,其前身是建于1920年的怡和冷库。如今,将原有烟草仓库做减量和生态化改造后,这里形成了一个立体公园,给游人带来视觉上的景观盛宴。

  杨树浦煤场

  (杨树浦路平定路交叉口)

  杨树浦煤场位于上海制皂厂与杨树浦煤气厂之间,是20世纪20年代老工业区码头堆放煤块及物资的场所。现结合煤堆质感,将此打造为樱花剧场、沙滩排球场、码头篮球场等休闲场所。

  上海国际时尚中心

  原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

  (杨树浦路2866号)

  这里始建于1921年,曾是日本大坂东洋纺织株式会社的上海工场。1936年改名为裕丰株式会社。1946年改名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第十七棉纺织厂。1949年改名上海第十七棉纺织厂。解放前以生产著名的“龙头细布”为主。如今,已改建成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为国家4A级景区。

  “红色记忆”:追寻红色文化,回望百年发展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上海,也在这座城市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资源。如今,中心城区重要的革命旧址和博物馆向市民游客展示百年奋斗之路。在这条线路上,共有8处打卡点。

  中共一大会址

  (黄浦区兴业路76号)

  会址建筑为典型的上海石库门里弄建筑,弄名树德里。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周公馆

  (黄浦区思南路73号)

  周公馆是近代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设立于1946年6月,当时处于抗战胜利后国共谈判期间。该建筑为欧洲近代独立式花园住宅,由于当时国民党政府的限制,办事处对外称“周恩来将军寓所”,简称周公馆。

  孙中山故居

  (黄浦区香山路7号)

  上海孙中山故居建筑为西方近代独立式花园住宅,是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1918年至1925年期间在上海的寓所。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继续在此居住到1937年。

  渔阳里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

  (黄浦区淮海中路567弄6号)

  旧址为典型的旧式石库门里弄建筑。1920年8月22日,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领导下,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这里成立。

  毛泽东旧居

  (静安区茂名北路120弄7号)

  上海茂名路毛泽东旧居是一幢石库门房子,设有天井、客堂、前楼和厢房等,这一区域曾是近代公共租界慕尔鸣路甲秀里。毛泽东一生多次来到上海,而甲秀里是他在沪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

  中共二大会址

  (静安区老成都北路7弄30号)

  会址建筑面积约2282平方米,是一幢两排东西走向的石库门里弄住宅建筑,砖木结构,如今基本保留了1915年始建时的建筑风貌。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此召开,同时此处也是李达的寓所,诞生了首部党章。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

  (黄浦区南京西路325号)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的代表上海历史进程的文物和文献,是一座充分反映上海历史发展轨迹的地方志博物馆。

  中共四大纪念馆

  (虹口区四川北路1468号)

  会址原为坐西朝东的砖木结构假三层石库门民居,毁于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如今,中共四大纪念馆是展示党的奋斗历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梧桐深处:探微海派文化,拥抱历史文脉 

  浓郁的海派文化,常令来往游客流连忘返。沿着这条线路,途经6个重要打卡点,一批历史文物建筑经过修缮、更新和再利用,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武康大楼

  (淮海中路1842-1858号)

  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I.S.S Normandy Apartments),又名东美特公寓。大楼始建于1924年,由万国储蓄会出资,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1994年,武康大楼入选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柯灵故居

  (复兴西路147号)

  柯灵故居建于1933年,是西班牙式风格的公寓住宅。1959年至2000年,柯灵、陈国容夫妇在此楼203室居住近半个世纪。柯灵在这里撰写了大量散文、杂文、小说、电影剧本等各类文学著作,影响了几代读者。

  衡复风貌馆

  (复兴西路62号)

  衡复风貌馆原名修道院公寓(The Cloister),建于1930年,砖木结构,外观和室内装潢均为西班牙风格。建筑原为英商密丰绒线厂主的住宅,后为湖南路街道办事处,现改建为衡复风貌馆,集中展示了上海中心城区规模最大、优秀历史建筑数量最多的衡复历史风貌区风采,同时也是一处主客共享的“城市文化和旅游会客厅”。

  黑石公寓

  (复兴中路1331号)

  又名花旗公寓,建于1924年,是一幢带有巴洛克特征的折衷主义风格公寓建筑。当时由美国传教士詹姆斯·哈里·布莱克斯通(James Harry Blackstone,中文名宋合理)出资建造,曾被誉为“中国最好的公寓”。

  夏衍旧居

  (乌鲁木齐南路178号2号楼)

  建筑建于1932年,是3层砖木结构的英国式风格花园住宅。夏衍是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也是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建业里

  (岳阳路200弄)

  20世纪30年代,法商中国建业地产公司投资建造建业里,分东、中、西三弄,由前后20排两层砖木结构楼房组成,共260个单元房屋,是上海现存最大的石库门里弄建筑群。

  相约漫步,或是单车骑行行走梧桐树下,穿梭石库门弄堂……

  小伙伴们一起探寻这座城市的魅力吧


分享到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新浪微博
点赞0 收藏0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