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文化 增强民族观念

2019-05-30

  模型还原拼搭,领略民族建筑的特色风情;一针一线编织,感受民族工艺的精细秀美……5月28日,杨浦区回民小学民族文化印象体验馆正式开馆,馆内分设“纤丝坊”“光影海”“霓裳阁”“乐憩居”“和茶寮”“溢彩汇”和“点灯台”七个板块,将通过学习、探究、体验等方式,为学生打造自主学习平台,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探索民族团结教育途径

  杨浦区回民小学是一所以“民族团结教育”为办学特色的公办小学,致力于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民族风俗,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多年来,学校不断探索和创新民族团结教育的载体和途径。“2001年,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民族常识知多少》并进行授课,内容有诗歌、故事,图文并茂,分别记录着汉、壮、苗、傣、蒙古等十几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及特色。”学校教师殷文俊告诉记者,此外学校还在课后配套了形式多样的练习,通过校本课程,带领学生走进多彩的民族画卷,了解民族风俗。

  2004年,学校民族陈列室成立揭牌,以简易的室内搭棚形式,为学生展示作品、感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提供了平台。“由此我们开始思考,传统文化不应该仅仅依靠教师的单向传授,更应该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体验。”在校方看来,只有让孩子们浸润其中,他们才能真正走近传统文化,感受其内蕴和魅力。

  经过十余年的教育实践,学校打造了如今的民族文化印象体验馆。今后,学生的民族常识学习,也将从陈列室延伸到主题馆的馆日活动中,让孩子们在探究型学习中传承民族文化。

  丰富民族文化体验课程

  场馆慢慢建起来了,课程研究也得紧紧跟上。“课程是学校落实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保障。”殷文俊介绍,除了落实场馆建设,学校还专门组建了一支“民族文化印象体验馆”课程开发小组,将以民族文化体验课程为抓手和载体,搭配馆内的体验性活动,推进民族文化教育,让学生感悟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课程开发是一条学校没有走过的路,道阻且长。对于这项创造性的工作,参与该项目的教师们目的很明确,“我们开发的课程是体验性的,是有趣的,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同时也要结合每个课程自身的特点。”

  项目启动以来,大家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参考各个学科的标准,结合各自的课程特点一起讨论,碰撞出不少对课程开发的思维火花。经过多次研讨、反复协商,日前,盘扣工艺、香囊制作、民族歌舞、民族茶艺、民族影视等课程随着体验馆的开放也正式“出炉”。

  如今,走进这间精美的体验馆,可以看到民族文化课程与馆内七大板块一一对应。“光影海”即民族影视课程,与VR技术相结合,让少数民族的人文风情、饮食文化等跃然纸上,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观影感受。“乐憩居”即民族建筑课程,通过绘画、拼搭,欣赏吊脚楼、蒙古包、四合院等特色民族建筑,孩子们可以了解民族建筑与自然环境,感受民族文化的地域性和多样性……

  校长王琦表示,今后将继续依托课题研究,不断增设与完善课程建设,通过更多内容丰富、贴近实际、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更好地将民族团结意识融入心中。

20190530.png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