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助别人不只是一份工作”
2017-11-28近日,小雪,申城开始步入冬季,杨浦区救助管理站也正式启动了今年的“寒冬季节救助”。夜晚10点,冷风夹着雨,上海中心城区的气温一度降到10摄氏度以下,救助站的巡逻车在杨浦大街小巷巡查了一遍后,停在了包头路殷行路路口。站长李福强背着一个大包跳下车,径直朝街角走去。
李福强的心中牵挂着一个人,那就是老吴。老吴的户籍在大桥街道,家原住在殷行,早年因家庭变故卖了房子,钱也花光了,如今只能露宿街头。一个小商店的屋檐下,一张简易的木板床,就是他的全部家当。
“老吴啊,天开始冷了,还不进站吗?”老吴正睡在木板床上,见熟人来了,又坐起身来:“你看我这都睡下了,今天就不去了,到冷的时候我会去的。”李福强放下被子和一些食物,临走前撂下一句话:“天再冷些一定要进站。”
每年上海的冬天,人们总能看到这样一个穿着蓝色冲锋衣的身影,在冷得结冰的深夜里,穿梭于杨浦区的大街小巷。高架下、桥洞里,他与流浪者并肩而坐,耐心劝说,为那些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人们送去温暖。他就是杨浦区救助管理站站长李福强。
为城市流浪者送去最后的守护
每年从11月到第二年3月,是杨浦救助站“寒冬季节救助”的持续时间。救助等级看天气而动:寒潮蓝色预警对应三级救助,橙色对应二级救助,如遇红色预警则要启动一级救助。越是寒冷的天,越要奔走在第一现场。救助站的3辆救助车,将全区分成3个区域无缝覆盖。李福强带领着团队“扫”街、爬桥洞,24小时不间断地巡逻,只要发现救助对象马上施以援手。
杨浦救助管理站的前身是杨浦收容遣送站,自2003年更名以后,从一个拥有执法权力的部门突然变成了服务性的单位。“感觉像是有一堵无法翻越的墙,无所适从。”和当时救助管理队伍中的人们一样,面对救助管理工作的变革,李福强感到迷茫,工作不知如何下手。
经过几年的摸索和学习,李福强逐渐转变工作理念和思路,由原来的执法者角色转变到服务者的角色上来,对外来流浪乞讨人员实行“自愿救助”。
在极端天气里,李福强带领工作人员一起熬夜巡逻,桥洞、绿化带等流浪乞讨人员经常过夜的地方,他都非常熟悉,一一查看,劝导每一位流浪者进站接受救助。
很多流浪者出于自尊心,不愿进站接受救助,觉得在外面流浪比较自由。即便如此,当寒冬和酷暑来临之际,李福强还是会反复叮嘱工作人员在救助巡查车上备足御寒的棉被、大衣、防暑降温的清凉油和水等等。他总说:“救助是为每一位受助者做好服务,即使对象不愿意到站里接受救助,我们送去一份温暖和一丝清凉,也是好的。”
王旭龙就是这样一个不愿接受救助的“顽固分子”。今年春节,上海正经历寒潮,李福强与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日夜巡逻,终于在军工路翔殷路隧道旁的高架下找到了王旭龙。
只见他蜷缩在一张被子里瑟瑟发抖,寒风肆虐地从被子缝隙中钻进去。“这儿太冷了,跟我们回救助站。”李福强劝他。“不去,去那儿干嘛。”王旭龙坚持不走。
其实早在三年前,李福强就认识王旭龙了。“他一直在这附近流浪,不管怎么劝说,他都不肯说话,也不肯接受帮助。”李福强没有放弃,隔三差五就去王旭龙常出没的几个地方找他聊天,后来才渐渐得知,他是三年前与父亲置气出走,从山东老家来到上海闯荡。因为离家出走时没有带身份证,又不愿回老家补办,只能靠打零工度日。
后来,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栏目到杨浦救助管理站拍摄,王旭龙的事经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以后,当天晚上,王旭龙的表妹就打电话到救助站,联系到李福强。经过李福强的努力,王旭龙的父亲赶到救助站,终于和儿子团圆。
今年4月,王旭龙又出现在了杨浦救助站。这次,他是特地来看望李站长的。他说,已经在老家补办了身份证,现在在上海当快递员,以后要好好工作,不仅挣钱养活自己,也要承担起做儿子的义务。
救助工作需要一颗真诚的爱心
李福强在2008年正式担任杨浦区救助管理站站长。他率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社工入站对受助人员展开服务。也是这一年,救助站几乎同时接收的两个孩子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这两个孩子都在16岁左右,来自山东的小王,遭受到比较严重的家庭变故,千里迢迢来到上海,是为了看一眼梦寐以求的复旦大学和外滩,之后准备自杀;小张的父亲是上海人,母亲是浙江人。母亲去世后,才2岁多的小张,被父亲带往杭州,靠在火车站倒票谋生。16岁时,父亲突然去世,因为在父亲的遗物中发现一张帮小张申请上海户口的申报单,于是小张就由杭州的救助站送来上海。
经多方走访和沟通,杨浦救助站顺利把小王送回了家,把小张寄养在浙江的外公外婆家。事情的结局看似很圆满。
然而,当李福强再次见到两个孩子时,内心受到极大震动。
原来,救助站对接小王的社工几乎每月与小王通讯,一直关注小王的成长。后来,小王考上大学,并在毕业后成为一名社工,把自己受过的救助回馈社会。
而小张,在被送往外婆家后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就去往杭州,继续他父亲生前的营生,并未获得很好的成长。
“当时心里感觉特别不是滋味。”李福强说,相似的案例,用常规的手段和用心去做,结果截然不同。救助工作,如果真正用心去做,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轨迹。从那时起,李福强下了决心,必须抱着一颗真正的爱心去做救助工作。
2011年,杨浦区救助管理站先后成立困境儿童救助保护中心、反家庭暴力庇护救助中心和应急救灾保护中心“三个中心”,功能逐步向多方位扩展,救助服务更加人性化、本土化和专业化。其中,困境儿童问题是李福强倾注最多心血的部分。他提出“站内救助”和“站外寄养”的困境儿童救助模式,对所有寄养家庭都要求站内社工进行评估和考察,做到对每一个孩子负责。就在这一年,李福强又遇到了另外一个孩子。
李福强第一次见到小樑(化名)的时候,她只有9岁。“孩子瘦瘦小小的,街道告诉我,她父亲死亡,母亲失踪,没有户口,没有家人。”面对幼小的孩子,李福强心急如焚,带着员工四处奔走,街道、居委、学校、派出所,兜兜转转一大圈,户口还是没着落,只能在街道帮助下找到一家寄养家庭,让她暂时在正常家庭中生活。“没有户口也不能让孩子在社会上游荡,即使苦难再多,也要把孩子安置好,”李福强说。
孩子总是要读书的,通过跟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协调,小樑的小学、初中问题都能暂时解决,可考高中还是需要户口。小樑逐渐长大,自己很着急,寄养家庭也很着急,眼看孩子就要初三了,户口依旧悬而未决,寄养家庭的奶奶又因身体原因无法再寄养小樑。李福强当即决定把孩子接到站里,安排工作人员照顾好小樑的日常起居,要求站内社工关注她的心理动态,他也定期跟小樑谈心,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知道小樑一直在为自己的户口问题担心,他一次又一次向街道、公安、法院和有关部门反映,还特地聘请专业律师共同办理。虽然一次次失望而归,但他从未放弃。最终,小樑的户口在中考前5个月办理下来了。得知这一消息后,李福强比任何人都兴奋,他说:“站里的孩子,就是我们自己的孩子。”
变被动求助为主动发现
为落实“积极救助”的工作方针,杨浦区救助管理站成立“三合一”联动救助机制,全年不间断在街面上展开巡查救助工作。这是由区民政、公安、城管共同探索形成的救助管理长效机制,以确保对流浪乞讨人员和困境儿童等的及时发现、及时救治。
在做好街面巡查救助工作的同时,救助管理站也发动了全区12个街道、镇,308个居委会的救助管理志愿者在各社区内开展巡查排摸救助工作,促使全区救助管理工作由点到面全覆盖。
日渐完善的救助机制和救助工作人员的用心付出,带来的是卓有成效的工作成果。去年一年,杨浦区救助管理站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1005人次,其中未成年人120人次,占11.94%;老年人205人次,占20.4%;“三合一”联动救助专职服务队执行联动救助巡察2850车次,出动巡察队员14800人次,护送进站的受助人员40人次,占救助总人次的4%;各派出所护送进站125人次,占救助总人次12.43%。12个救助咨询服务站开展社区巡查350000余人次,劝说引导流量乞讨行为人员4531人次。
近5年来,救助站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9500人次,困境儿童560人次,收治转介弃婴25人次,举办困境儿童夏令营4次,冬令营3次,救助被家暴妇女7人。
救助站工作至今,全区未发生一起流浪乞讨露宿街头人员因灾致死、致伤事件。
工作不断取得进展的同时,李福强也不忘学习新的政策和理念,他设立“一周一学”、“一季一主题”的学习制度,带领全站职工一起学习,秉承用心做好服务的思想,共同提升服务理念和方法,更好地做好救助工作。自1994年接触救助工作以来,李福强在救助管理战线上一路前行,一干就是23年。他把自己大部分时间给了那些与自己素未谋面的救助对象。“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未来还需要继续摸索。” 在李福强心里,帮助、救助别人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他说,“救助工作是我们的分内之事,只要社会上还有需要帮助的人,我们的工作就永远不会停歇。”
在李福强的带领下,杨浦区救助管理站先后获得多个荣誉称号:2012年被评为全市中心城区唯一一家“国家三级救助管理机构”;2014年被评为“上海市青少年维权岗单位”及“2015-2016年度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称号;2016年被评为“全国社工示范单位”;2017年站内“和你在一起——扶苗救助”服务品牌被评为“上海民政系统十佳服务品牌”。2017年,杨浦救助管理站完成了“国家三级救助管理机构”的复审和搬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