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学法 长海路街道校园网络欺凌模拟法庭“开庭”
2025-05-27 来源:上海杨浦 当手机成为“伤人利器”,当同学情谊被恶意践踏,校园网络欺凌会带来怎样触目惊心的后果?2025年“民法典宣传月”期间,一场发人深省的校园网络欺凌案例模拟法庭活动,在上海市杨浦区同济第二初级中学多功能教室“开庭”。这场由长海路街道主办、上海百合花法律服务中心承办的活动,为全校800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堂 “行走的法治课”。
虚拟案情背后的真实警示
原告与被告同为上海市浦东新区某中学高中生,原本是朝夕相处的同桌,却因一次次越界的恶意,酿成令人痛心的悲剧。成绩优异的原告作为班干部,多次拒绝被告索要考试作弊的无理要求。一次偶然机会,被告偷拍原告手机微信聊天记录,竟以此为“把柄”,在期末考试前夕敲诈钱财并胁迫原告协助作弊。遭到拒绝后,被告更是变本加厉,不仅将聊天记录公开发到班级群,还盗用原告微信头像,配上侮辱性图片和文字肆意传播。最终,原告不堪压力选择自残,被紧急送医救治。
模拟庭审还原司法“真相”
随着法槌敲响,模拟法庭严格按照真实庭审程序展开。从法庭调查时证据的逐一质证,到法庭辩论中“控辩双方”的激烈交锋;从被告人含泪陈述悔意,到合议庭严谨细致的评议,每一个环节都高度还原司法实践。最终,审判长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庄严宣判:被告人因构成敲诈勒索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违法所得将全部追缴退赔。这场沉浸式体验,让同学们亲眼见证法律如何守护公平正义。
数字时代的成长必修课
你知道吗?自2020年起,每年11月第一个星期四被定为“反对校园暴力和骚扰包括网络欺凌国际日”。不同于传统欺凌,网络欺凌通过屏幕实现“全天候攻击”,一条恶意评论、一张篡改图片,都可能成为刺向心灵的“软刀子”。《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界定:蓄意通过网络实施欺压、侮辱,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或精神损害的行为,即为学生欺凌。这不仅是法律的红线,更是守护青少年成长的“安全网”。
家校社协同筑牢防护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活动现场,法律专家特别提醒:当孩子第一次接触网络时,家长的引导至关重要。日常多关注孩子的网络社交动态,及时发现异常情绪;通过亲子共读法律绘本、观看法治节目,将法治意识融入家庭教育。同时,学校也将持续开展 “法治副校长进校园”“班级反欺凌主题班会” 等活动,构建全方位防护体系。
每一次模拟都是为了预防真实的伤害,每一堂法治课都在浇灌法治信仰的种子,愿所有孩子都能在法治阳光下,远离欺凌阴霾,拥抱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