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街道社区普法讲堂——AI新工具 祸福相倚伏

2025-05-15

  近日,为提升社区居民对新兴技术法律风险的认知,大桥街道司法所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普法讲座,特邀丁芳杰律师围绕“AI新工具 祸福相倚伏”主题,以“AI生图盗图”真实案例为引,为居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律课,吸引众多居民到场聆听。
  案例聚焦:AI图片“盗用”引纠纷
  讲座伊始,丁律师详细讲述了案件始末。2023年2月24日,李某运用开源人工智能软件,输入特定提示词生成了一张独具风格的AI图片,并发布于个人社交平台。不久后,刘某在浏览时发现该图片与自己文章风格极为契合,未与李某沟通,便直接将其作为配图使用,还抹去了平台自动添加的署名水印。李某得知后,认为刘某的行为构成“盗图”侵权,而刘某却并不认同。2023年5月,李某以侵害作品署名权、信息网络传播权为由,将刘某诉至北京互联网法院。此案例一出,引发了现场居民的热烈讨论,大家纷纷对案件走向表示好奇。
  法律风险剖析:侵权“暗礁”需警惕
  著作权侵权:署名与传播权“红线”
  丁律师指出,本案中刘某的行为已涉嫌侵犯李某的著作权。依据《著作权法》,署名权是作者表明身份的权利,信息网络传播权则是作者许可他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作品的权利。刘某未经李某许可,擅自使用其AI生成图片且抹去署名水印,无疑侵犯了李某的署名权;同时,他将图片用于文章配图在网络传播,也侵犯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者可能面临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赔偿金额会综合考量李某的实际损失、刘某的违法所得,若难以计算,法院将根据图片创作成本、侵权情节等因素酌定。
  刑事犯罪风险:侵权严重者“入刑”
  当侵权行为达到一定严重程度,还可能触犯刑法。如以营利为目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违法所得数额较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可能构成侵犯著作权罪。丁律师强调,虽然本案是民事纠纷,但警示大家要重视著作权保护,避免因小失大,陷入刑事风险。
  居民热议:学法懂法,守护权益
  讲座尾声,在互动交流环节,居民们围绕“如何判断AI生成图片的著作权归属”“日常使用网络图片如何避免侵权”等问题踊跃提问。丁律师耐心解答,建议居民在使用网络图片时,优先选择有明确授权的平台和素材,使用时注明来源和作者;若自行创作AI图片,要保留好创作过程记录,以备维权之需。
  此次讲座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让社区居民深刻认识到AI新工具使用中的法律风险。未来,社区将持续开展此类普法活动,引导居民增强法律意识,在新兴技术浪潮中趋利避害,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分享到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