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空间”发挥“大作用” 江浦路街道解锁社区共治共享新方向

2025-05-09

  从“一脉三园”起步,江浦路街道用了六年时间探索建立了“从共商起步,从共建开始、以法治为依托、以共管为长效,以共享为目的”的江浦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江浦路街道各居民区党组织围绕“四共一治”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了居民区党组织的新时代先锋堡垒作用。
  “双楼共建” 打造家门口的党建议事厅
  江浦路街道辽一居民区下辖的大连路1188弄小区是一个老旧公房小区,小区21号楼是街道第一个加装电梯的楼组,全楼24户中有12名在册党员。由于建成时间早,该小区存在楼内设施老旧,偶有雨水倒灌等老旧小区共性问题。
  与大连路1188弄小区一墙之隔的海上海弘基广场于2012年成立海上海商务楼宇党总支,目前共有在册党员94名。作为“两企三新”基层党组织,其搭建的“行业荟萃”同行业党员交流平台,紧紧围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主题,鼓励党员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参与社区建设治理。
  2023年,辽一居民区党总支以打造“楼组党建微议事厅”为契机,与海上海商务楼宇党总支携手,共同开展“双楼共建”——海上海“三圈融合”、楼牵楼“三微治理”项目,鼓励楼宇党员发挥设计专长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
  这一举动也激发了21号楼居民改造自己家园的热情。辽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雯说:“基层治理可以从最小的公共空间——楼道做起,以点带面,打造更好的社区。”
  “兵分两路”宣传动员 消除居民的担忧顾虑
  按理说,辽一居民区党总支的初衷很好,海上海商务楼宇党总支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共建经验,项目应当顺利推进。但事实上,“双楼共建”项目的落地并非一帆风顺。
  项目启动初期,居民多持观望态度,特别是老年群体对于楼组议事厅的协商效能和空间共建带来的实质改变不了解,自治热情较低。面对这样的情况,党总支决定先做通居民的思想工作再进行下一步计划,与其党组织包办,不如调动群众们的主观能动性。
  经过党总支会议讨论,大家决定兵分两路。一方面,由总支委员和21号楼所在的第一党支部第一党小组的党小组长共同上门动员楼里的12名党员先带头参与到前期的项目会议中,让他们先了解、先行动。另一方面,由居委干部和楼组长一起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告知居民此次楼道更新改造的好处。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5月,由党总支牵头,依托“三师三顾问”协同治理机制,召开了全楼居民议事会,复旦大学专家团队及设计师团队共同参与,与居民们面对面答疑解惑,彻底打消了大家的顾虑。居民们从刚开始的“我来问问题”逐渐向“我来出主意”转变。
  激活居民自治动力 让“小空间”发挥出“大作用”
  楼道更新改造怎么改?居民们对设计的实用性提出了不少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设计师通过不断沟通加深了对居民意见的理解,最终达成了多项共识:一是入口加装雨棚解决雨水倒灌的问题;二是信箱移位解决加装电梯后信箱位置不合理的问题;三是在一楼公共空间增加座位、储物柜和展板,美化环境,满足楼组居民议事的需求。
  如今,21号楼的楼道经过改造焕然一新,居民们共商共议的氛围得以保留下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共同心声,让居民们可以“足不出楼”共商楼内及社区事务,共享改造后的美丽环境,真正让这个居民协商议事、互助互惠、共筑共享的公共“小空间”发挥出“大作用”。
  21号楼成功完成改造整治,其秘诀在于得到了楼组居民的参与与认可,以及党建引领下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社区响应的基层治理模式。
  “双楼共建”项目是社区实现共治共管、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一次成功探索。朱雯表示,在推进共建的进程中,要深度挖掘各方资源优势,充分调动居民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政府、社会与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
  目前,辽一居民区正在携手海上海商务楼宇党总支开展“双楼共建”的姊妹篇——党建微花园共创项目,辽一居民区会继续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以居民满意为目标,不断探索社会治理新方法新形式,进一步提高党员为民服务的意识,不断提升居民群众认可度、归属感和幸福感。

分享到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