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反哺社区 大桥街道用“放松哲学”为青年打造“生活乌托邦”

2025-04-24

  凝聚榜样星火,点燃青春征途,在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大桥街道团工委特开展“桥青榜样·青春力量”系列推送,通过挖掘记录大桥辖区内各行各业青年先锋以行动诠释信仰,用热忱书写担当的故事,全方位展现大桥青年在科技发展、社区治理、创新创业等领域的奋斗精神与青春风采。
  在大桥街道长阳创谷园区,一家名为LazyBite的咖啡馆正悄然改写年轻人对咖啡空间的想象。创始人应铭,一名90后连续创业者,以“放松哲学”为核心理念,将咖啡消费与青年社群的深层需求精准对接,构建起集办公、社交、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复合空间。从“反内卷套餐”的产品哲学到“创业者疗愈站”的运营模式,从高校资源整合到数字化服务体系的搭建,LazyBite的成长轨迹不仅反映出了新一代青年创业者的创业之路,更反映出了青年创业者与城区生态的深度共生。
  创业更要创新——重构咖啡消费的“放松哲学”
  走进LazyBite,顾客首先看到的不是常规的咖啡吧台,而是舒适的卡座沙发、惬意的吧台座位和慵懒的户外露营风区域,“我们的咖啡店旨在为年轻人创造高效率工作与低压力放松的兼容场景。”应铭解释品牌定位时,展示了一组数据:长阳创谷园区内创业者日均工作时长12.6小时,但传统咖啡馆的平均停留时间仅47分钟。基于此,LazyBite将自己定位为“长阳创谷非指定休憩点”,对于工作劳累的大厂员工来说,咖啡馆就像是短暂逃离“996”的出口。
  在店铺一侧的吧台上,陈列着LazyBite:一款名为“试验甜”的顾客体验计划。 通过将常规原料和做法输入AI,结合时下产品热点,LazyBite通过现代科技不断产出富有新意的餐食给到客户尝鲜,并有机会将这些产品推向市场。“在布满科技公司的地方,我们也要学会用科技对青年群体行为密码进行破译。”应铭说。
  城区赋能青年 社区生态圈的共振效应
  LazyBite的选址策略曾让投资人疑惑:为何选择长阳创谷非临街铺位?应铭打开手机地图演示:“500米半径内,有多家高校创业中心、在线新经济企业总部,以及联合办公空间。3公里范围内,可触及复旦大学科技园等高校资源。这种密度产生的化学反应,在其他区域也许需要超过10公里半径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不是过路客,而是深度服务创新创业生态。”数据显示,LazyBite的日均客流量中,78%来自园区常驻人员,其中创业者占比达52%。
  在应铭看来,对于青年创业者来说最重要的是熟悉的文化和环境。毕业于财大的应铭和我区连接着深厚的感情,在我区生活的这些年,应铭深深感受到这座城区特有的温情。“在创谷开店,街道、园区都给了我们很多关照。”无论是“创业服务包”的资源对接,还是日常琐事的贴心协助,那些润物无声的关怀让他体会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青年反哺社区 从商业空间到文化枢纽的跃迁
  “好的商业空间应该成为城区文化的翻译器。”应铭说到。在LazyBite的露天座位上,几名创业者正对着笔记本电脑激烈讨论。应铭指着他们手边的“灵感捕捉本”——这是咖啡馆免费提供的思维工具,内页印有杨浦创新地标手绘地图。他说:“最好的创业服务,是让年轻人自然融入城区发展节拍。”
  应铭还计划推出“杨浦记忆特调系列”,用咖啡风味讲述城区故事。例如“百年电厂”款选用深烘豆模拟钢铁质感,杯口盐边寓意黄浦江的微咸;“创谷星火”则通过跳跳糖爆裂感,隐喻创新火花的迸发。
  除了青年创业者,应铭还主动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暖心热饮。应铭曾为辖区里的新就业群体设置了个“值班者暖柜”——每晚十点放入三杯热饮,杯身贴着便利贴:“给深夜守护者,取用时请自拍一张笑脸。”如今,暖柜里的照片墙已贴满几十张笑脸。有次巡楼的物业小哥在照片下留言:“原来我们值夜班时,咖啡机也在偷偷加班。”“最好的商业创新,往往始于计划外的温暖。”
  在大桥这片热土上,创业故事都在被不断书写。当咖啡机的蒸汽声与创谷园区的键盘声共鸣,当“放松哲学”解构传统商业逻辑,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品牌的崛起,更是一座城区与青年世代的价值共生实验。在这里,每一杯咖啡都在讲述城市的温度,始终为青年留一把可随时落座的椅子。

分享到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