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新村街道从微景观到敦煌鼓 青少年解锁社区共建N次方

2025-04-03

  春日暖阳下,延吉新村街道社区第三睦邻中心的“放学后”时光正在悄然蜕变。从笑脸墙前的稚嫩签名,到微景观瓶中的绿色畅想;从纸模社区的创意搭建,到敦煌鼓面的斑斓色彩——每周五“放学后”,孩子们背上书包来到睦邻中心参加活动,交友、游戏、学习的同时,也为社区治理注入了孩子们美好的想象力和不同于成年人的智慧。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充满温度与智慧的瞬间,探寻小小少年如何成为未来社区的筑梦者。
  笑脸契约里的自治密码
  "我要把名字写得大大的!" 在首次活动中,孩子们在笑脸墙前庄重落笔的场景仍历历在目。破冰游戏里爆发的团队欢呼、报纸高塔挑战中凝聚的集体智慧,无不在诉说着:当规则由孩子共同商定,纪律便不再是约束,而是成长的阶梯。 
  在破冰游戏的欢笑中,陌生的隔阂被打破;在报纸高塔的搭建中,孩子们学会了分工协作——有人负责设计框架,有人专注剪裁拼接,有人优化结构稳定性。当一座座造型各异的高塔拔地而起,团队协作的种子也在孩子们心中深深扎根。
  绿色微景观长出生态共识
  当多肉与龙猫在玻璃瓶中相遇,孩子们构建的不仅是微缩景观,更是对社区环境的温柔注视。观看生态保护短片后,更是提出了:“我们小区要是有更多垃圾桶就好了!”“对于不文明的行为我们要及时劝阻。”
  社工引导孩子们将微景观瓶想象成"社区一角",孩子们发挥奇思妙想,用绿植、卡通摆件构建出各具特色的微缩景观。通过动手实践,抽象的环保理念转化为具象的美好家园。对于青少年而言,守护自然不必等待长大,随手捡起的纸屑、自觉分类的果皮,都是参与社区治理的最好证明。
  纸模社区承载未来蓝图
  在《清明上河图》与现代社区的时空对话中,孩子们对理想生活的想象被彻底激活。当纸模零件在小手中重组,当互动场景在讨论中诞生,这些充满童趣的设计不只是手工成品,也能够是未来社区的原型样本。 孩子们搭建的不只是纸模,更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雏形。这种从儿童视角出发的创意,正在为社区规划提供全新的灵感。纸模上的每一块拼图,都是孩子们对未来社区的美好期盼。孩子们搭建的不只是纸模,更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雏形。这种从儿童视角出发的创意,正在为社区规划提供全新的灵感。纸模上的每一块拼图,都是孩子们对未来社区的美好期盼。
  敦煌鼓面绘就文化纽带
  在敦煌文化主题活动里,社工首先介绍活动流程,随后通过图文讲解敦煌莫高窟、鸣沙山等景点的历史故事。配合敦煌主题卡通动画,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壁画艺术与洞窟智慧。特别设置的 "藻井艺术课堂",通过剖析藻井结构与配色规律,传授传统色彩搭配技巧,为后续手工创作奠定基础。
  在手工环节,青少年化身 "小小匠人",运用所学配色知识绘制出具有其个人色彩的鼓面。"我用了石青色和朱砂色,这是敦煌壁画的经典颜色!" 一名参与者兴奋展示作品。
  通过亲手制作传统乐器,孩子们深入理解敦煌鼓作为丝路文化载体的历史价值。
  青少年们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倾听,在生态保护里懂得责任,在模型构建时掌握协商,在文化传承处找到认同。让我们期待,下个周五,当孩子们再次推开社区睦邻中心的大门,又会有怎么样的新故事?

分享到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