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踏青体清明 非遗手作寄远思 “文明生活秀”百姓大舞台清明主题系列活动圆满落幕

2025-04-03

  为将传统节日内涵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度融合,丰富“文明生活秀”百姓大舞台品牌内涵,助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近期,殷行街道紧扣“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开展了“春日丰殷,雅韵清明”系列文化活动,为辖区居民奉上一场文化盛宴。
  翠竹踏青咏风骨 赋诗言志承古今
  清明自古便有踏青赋诗的雅俗,无数文人墨客在清明期间衔觞赋诗,为中华传统文化积累了宝贵的财富。3月下旬“万竹滴翠,春日诗语”万竹园踏青诗会圆满举行,活动特邀学悦风咏书社董事、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洪彦龙带领辖区5个网格的居民代表们在万竹园内踏青赋诗,并以“竹子与文人精神”为题,讲述了“竹文化”的深厚底蕴。
  从王徽之“不可一日无竹”的痴迷,到白居易笔下“竹解心虚即我师”的哲思,竹子中空坚韧的品性,成为文人风骨的象征。洪彦龙老师不仅向居民们阐释了竹文化蕴含的文人风骨,还形象地让居民了解到竹子在建筑、器具、纸笔乃至饮食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到传统“竹文化”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没想到竹子不仅是日常用品,更承载了这么多文化故事!”有居民朋友如此感慨道。
  在品诗论竹之外,活动特别设置了DIY透明树叶书签制作环节。居民们精心挑选竹叶、花瓣等自然素材,通过巧手制作,将这些充满春天气息的元素定格在透明的书签中,把清明时节特有的诗意与生机永久珍藏。
  竹编风铃传古艺 风音寄思缅先人
  竹编是自然与传统技艺的结晶,风铃清音寄托着对先人的追思。3月下旬,“竹韵匠心,风铃寄思”竹编风铃非遗体验活动在城市庭园居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功开展。活动伊始,袁雪薇老师为居民朋友们讲解了竹编风铃的历史渊源,特别指出了在唐代风铃技艺逐渐趋于成熟。
  讲解过后,非遗传承人田雪老师向居民朋友们展示了竹编技艺,解读了破篾、修篾、编织、锁口等十余道竹编制作工序。随后居民们手持竹丝,在老师指导下,开始制作竹编风铃,室内只听见竹丝摩擦的沙沙声。有的居民全神贯注按照老师的指导编制风铃,还有一些居民遇到困难就互相请教,交流编织心得。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一个个造型别致的竹编风铃陆续完成。有居民感叹:“第一次亲手制作竹编风铃,看似简单,实则每一步都磨练耐心,这让自己更珍惜传统手工艺品的珍贵,回家我要把它挂在窗前。”
  巧手扎鸢传古艺 翰墨题春寄祝福
  清明放风筝是千年民俗,古人常以彩绘纸鸢传递祝福。4月2日,“墨舞鸢翔,纸跃云端”书法纸鸢共创活动在民星一村第一居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圆满举行,活动特邀上海市非遗传承人陆诚祥老师现场指导居民制作非遗风筝,大家一起通过风筝和书法,寄托了对幸福生活的期盼。
  活动伊始,毛昕鹏老师为居民朋友们生动解读了风筝的历史演变,“春秋时期木鸢曾用于军事”“唐宋时期清明开始形成放纸鸢的习俗”。讲解过后,在陆诚祥老师的指导下,居民们兴致盎然地动手制作风筝。
  活动现场,大家细心扎制竹骨、糊裱宣纸,陆诚祥老师耐心指导大家练习做风筝的技法,“既要骨架轻盈,又要纹样灵动”。居民们纷纷感慨:“手作风筝不愧是非遗,宣纸很容易破碎、竹骨也很容易断掉,制作起来非常有挑战,这场活动很有趣,也很有意义。”在风筝完成后,大家纷纷在风筝上写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期待风筝将这些祝福带至云端。
  本次“文明生活秀”百姓大舞台清明主题系列活动通过非遗与诗词的文化盛宴,不仅让居民感受到清明节的深厚文化底蕴,更以文明实践为纽带,绘就了邻里和谐、文化共荣的社区新画卷。下一步,殷行街道将进持续推进“文明生活秀”百姓大舞台阵地建设,以更多元、更精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提升邻里幸福感,共绘文明美好社区画卷。

分享到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