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的“安居路” 四平路街道为独居老人筑起“温暖港湾”
2025-03-03 民生之事无小事,民众之忧重千钧。2025年,四平路街道特别推出“解民忧系列”,旨在通过真实的案例,展现那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忧心事如何得到有效解决,以及背后那些默默付出、努力为民众排忧解难的人们。今天,让我们来回顾一位八旬老人的“安居”之路……
2025年春节前夕,申城寒风凛冽,阴雨绵绵。然而,在四平路街道,一场充满温情的“爱心接力”正在悄然上演。一周多的时间里,街道、居委干部、片区民警、医护人员携手并肩,用实际行动为独居老人筑起了一座遮风挡雨的“暖心港湾”……
“居民张爷爷(化名)说他买菜回来进不去家门了,侬快来看看!”一天,鞍山七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孙铭接到了居委干部的电话。电话那头,居委干部语速急促,周围还时不时地传来张爷爷的喊叫声,这不免让孙铭心头一紧。
“侬不要急,我马上来。”挂断电话后,他和街道服务办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来到了张爷爷家门口。刚想进门,大家却被眼前的一张“封条”拦住了去路,随之看到的是被换掉的门锁和紧闭的大门。此刻孙铭立刻意识到,张爷爷可能是被赶出家门了。
据了解,张爷爷今年84岁,之前租住在鞍山七村。因为属于高龄独居老人,四平路街道和居委都对他比较照顾,平日经常上门关心一下他的身体状况。但从去年开始,居委干部发现张爷爷开始出现迷路、认不清人的情况。
“我们当时觉得他可能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孙铭说,从那开始,张爷爷每月都要走丢2-3次,但好在他记得自己住在鞍山七村,所以每次派出所联系居委,我们都会去接他。同时,我和各个居委干部也提过,如果一天没见到张爷爷就要及时汇报。“可今天这种情况,我们从未预想过。一个高龄且身体欠佳的老人,无家可归哪能办?”
于是,四平路街道服务办的工作人员主动联系到了房东。原来,张爷爷并没有和房东签订租房合同,而是从原定租客手中租下的这套房子,在房东看来,转租行为已经违反了租赁合同中的约定。“所以我们贴封条、换门锁这些都是依照程序来的,合理合法。”房东在电话中表示。
如何安置,成为了横在街道、居委眼前的一个难题。“一开始我们想将老人暂时安置在救助站,但老人是上海户籍,不太符合要求。后来在民警的协助下,我们还发现他的户籍所在地是外区,膝下无子女,其弟弟也拒绝履行探视、照管义务,按理说应该由户籍所在地的街道、居委负责,但对方似乎并不愿意接收。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经不住这番折腾,街道就决定主动‘跨前一步’,积极协调辖区资源,将老人临时安置在了四平街道敬老院。”街道服务办相关负责人说。
一碗热粥、一张小床,对于这位老人来说已经弥足珍贵。“谢谢,谢谢!”在四平敬老院内,张爷爷拉着街道工作人员和居委干部的手,眼含热泪地说。
然而,平日和张爷爷来往比较密切的居委干部却提出了一个问题。“老人身体一般,吃不下饭,现在又患有轻微的阿尔兹海默症,也不记得自己应该吃什么药,万一有什么危险,敬老院没有医疗资质无法提供医疗支持。我们是否应该找个更适合的地方安置老人?”
为此,街道积极寻求解决办法,最终经过多方协调,由社区服务办工作人员、鞍山七村居民区居委干部、派出所民警组成护送小组,共同将张爷爷转送至经卫健委批准,具有医疗、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资质的上海百福居颐养护理院,进行全方位、专业性的照护。
从饮食到起居,从身体护理到心理关怀……渐渐地,张爷爷的情况有所好转,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不过,四平路街道的民生脚步却不止于此。据悉,在张爷爷入院期间,居委干部承担起了“临时监护人”的责任。他们一边积极与房东沟通,在征得其同意后,进门帮老人收拾了行李,打扫了房间,一边与街道共同确定老人后续的安置问题,缓解了老人的焦虑情绪。“每个老人都应该被温柔以待。”四平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而张爷爷的案例只是四平路街道民生工作的其中一个缩影。近年来,街道始终用心用情关心关爱老年群体,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一位住在辖区内的老人动容地说,“是他们用爱筑起温暖港湾,守护着我们每位老人的幸福晚年……”
民生工程不是“应急救火”,而是细水长流的守护。下一步,四平路街道将把这场春节陪伴的温情转化为长效民生机制,继续以更加贴心的服务、多元的关怀,为辖区更多的老年人撑起一个温暖港湾,让爱与温暖在这个大家庭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