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百姓为中心 共谋社区发展——控江路街道记新凤城居民区社区治理背后的故事

2025-02-19

  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其治理成效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和谐稳定。新凤城居民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汇聚多元力量,激发居民参与基层自治的活力,实现社区治理效能的不断提升,共同描绘社区治理的新图景。
  从“头”把控 守住地下空间文明
  近年来,消防安全隐患成为大家日益关注的焦点,控江路街道所属的新凤城小区虽是2005年建成的商品房小区,但距今已有十几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区内的一些公共设施逐渐老化,特别是地下非机动车车库和储藏室管理,成了社区治理头疼的事情。怎样推进小区设施的更新以及社区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
  小区地下非机动车车库、地下室、储藏室等空间,由于历史遗留原因,被社区居民长期私自占用,成为杂物乱放、垃圾乱丢的“重灾区”,卫生状况和安全隐患矛盾突出。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新凤城居民区开展排摸核查、精准落实,充分发挥“三驾马车”的合力作用,协同各个部门,发挥社区志愿者力量,通过对小区地下空间采取逐一走访、拍照记录等形式,最终整理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与整改清单,在还百姓干净整洁的地下空间的同时,给予居民最大的社区安全与停车便利。
  在整治过程中,有些居民业主不理解,甚至阻拦、谩骂工作人员。新凤城居民区一边做好业主思想工作,一边整治力度不断升级,让广大业主看到了综合整治的决心和信心。本次整治,共清运各类大型垃圾30余车(5吨和10吨卡车),地下空间多年的“污垢”一扫而空,社区再次展现新的面貌。居民张女士说道:“以前我们都不太敢去地下车库,总觉得又黑又乱,还有安全隐患。现在环境整洁了,走起路来也更加放心了。”为确保整治长效常态,物业还建立了地下空间定期检查机制,确保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居民区亦将持续加强对居民的宣传教育,确保地下空间的整洁和安全得到长效维护。
  协商聚合力 “梯”升幸福感
  新凤城是一个20多年房龄的“老小区”,大部分电梯已处在超期服役状态。很多楼栋都陆续出现梯门关不上、电梯困人、楼层错停、骤降、电梯运行时厢体晃动等情况,存在安全隐患的同时,也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换梯”成了众多居民的最大诉求。
  新凤城居民区主动承担起换梯的“主事人”,对小区内共计17幢楼栋的电梯运行故障、维修资金和居民意愿等开展摸底征询工作,业委会同步组建电梯专家组,物业开展电梯供应商资料收集遴选,“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以银座6号楼和102号楼为试点,探索居民自治换梯模式。在换梯过程中,居民区积极搭建平台,业委会、物业、社区民警、楼组长、业主代表、党员骨干和居民群众联合参与,通过开展听证会、沟通会、协调会的“三会”制度,让每一位居民业主充分了解更换电梯的流程和付款方式等关键性问题,同时,针对换梯突出矛盾,大家共同商议决策、共同操作执行、共同评议监督,让居民真正成为小区“管家”,融入到社区的各项治理共治中来,形成“小事不出楼组”的自治共治管理。
  短短4个月的时间,新凤城小区已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换梯模式,紧接着15幢高层也及时优化跟进,逐步开展换梯模式。
  多方协作除隐患 确保安全“不架空”
  小区“架空层”的消防安全不仅关乎小区人居环境,更和居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密不可分。新凤城小区也有这样一处“架空层”,是原开发商设计作为自行车集中停放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动自行车成为了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居民便陆续在此停放电动自行车,有些甚至私自安装充电设备。最近因居民违规停放、充电等行为导致的安全事故频发,侵害了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解决居民对安全隐患的担忧,街道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居民区,对小区99号和100号架空层等处进行实地勘察,开展架空层联合整治行动。第一步“摸”。居民区党总支及居委班子联合业委会和物业,通过开展拉网式摸排,对小区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及充电问题开展安全排摸,查找问题隐患,建立专项台账,督促指导整改;同时对网球场下、建筑垃圾箱房处等易疏漏点位进行排查,切实摸清小区安全隐患点位。第二步“清”。街道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居民区、物业等对架空层等违规停放电动车点位开展集中联合整治,一方面通过发布公告的形式,给予业主自行整改的期限,要求业主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室外划定的公共停车区,另一方面,主动清理“无主”电动车,还架空层一个干净整洁的空间。第三步“拆”。按照应拆尽拆的原则,拆除架空层内所有违规安装的充电设备,切实阻断安全隐患。第四步“建”。为满足居民电动自行车的充电需求,居民区、物业、业委会多次召开“三驾马车”会议,指导开展室外增设充电点位的工作。通过实地勘察,决定在小区“红线”内的本溪路商铺旁与本溪路南北通道大门口处,增设停车位、充电设施。目前已安装充电设施9个,增设停放电动自行车车位18个。
  对于架空层空间利用问题,未来,新凤城居民区将继续通过“三驾马车”沟通会、居民协调会的形式,广泛听取居民意见,梳理汇总后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合理规划架空层空间,进一步解决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及停放问题,真正破解商品房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及停放难题。

分享到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