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路街道打造“15分钟文化圈” 让公共文化辐射街区“人人可及”

2024-09-06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文化是民族之根,城市之魂。近年来,四平路街道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不断深化文化惠民工程,通过“三个坚持”建设,形成“社区-街区-校区-园区”文化共同体,推陈出新,频添亮色,在点滴中把文化惠民扎根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把文化“软实力”变成社区发展“硬力量”,推动人民城市新实践,让城市社区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坚持“一轴两带三进”
  打造“15分钟文化圈”
  所谓“一轴两带三进”:
  “一轴”:以抚顺路为文化轴,以街道图书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抚顺路睦邻中心“研习室”为重要依托,聚合文化、休闲、体育、教育等复合文化功能为一体,打造四平社区文化名片。
  “两带”:“环同济”文化发展带——以“环同济知识经济圈”链接辖区同济大学,及周边3000多家大中小微企业,以双向服务、双向促进为纽带,扩大“环同济”文化辐射作用。文体融合发展带——以文体联盟为切入点,以健全组织体系为基础,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市民健身中心等阵地为载体,让公共文化服务“处处可达”“人人可及”。
  “三进”:即进社区、进园区、进校区,文化资源下沉,依托“智慧健康驿站”,打响“运动健康午间壹小时”等服务品牌,在环同济企业打造“方寸空间”,设立“流动书包”,让书香飘满环同济,用文化凝聚企业白领,形成“筑巢引凤,花开蝶来”的产业美。通过“一轴两带”效应,形成社区“15分钟文化圈”,实现“书香四平”多点开花。
  坚持“三个平台”发力
  唱响点燃文化主旋律
  坚持以“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为引领,街道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街道在“一轴两带三进”文化矩阵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三个平台”——思政宣讲平台、逐梦学习平台、指尖文化平台,释放文化动能和效应,进一步提高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思政宣讲平台,街道创新模式,坚持把“学思想”摆在首位、贯穿始终,立足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深、讲透、讲活,以务实举措联合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打造“理论+”宣讲团,宣讲团已有100多名优秀宣讲员,充分激活党员“红细胞”,点燃广大党员群众学习热潮,切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走深走实,飞入“寻常百姓家”。
  逐梦学习平台,街道依托社区教育文化资源,深度链接社区,推动发挥文化服务项目化、整体化、品牌化发展,形成“环同济·悦读会”、儿童绘本画、经典诵读、非遗传承进校园、四济小书房、市民艺术夜校、老年大学、苗苗读书班、老年读书班等系列文化服务项目,“点燃”居民内生动力,让“家门口”的精神文化家园具有更深厚的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四济小书房”已在学习强国上海平台上发布音频故事80多期,在喜马拉雅APP上发布110期,成为学习强国上海平台“学习之声”栏目的特色品牌。
  指尖文化平台,街道依托“NICE四平”官方微信公众号,以及街道图书馆、社区睦邻中心、23个居民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新媒体优势,开辟线上文化交流研讨平台,常态化发布文化类视频、音频、图文等信息,突破空间、时间限制,实现“人人皆享、处处能看、时时可学”的互联网“文化+”新模式。
  坚持“需求+”供给
  让“文化大餐”人人皆享
  街道坚持把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发力点和落脚点,以“点单配送”方式,不断优化文化服务供给,让“文化味”“烟火气”在老工人新村焕发新活力,为“睦邻家园,精品四平”注入新的人文动感和活力,呈现出幸福新生活新景象。
  以“文化”嵌入,焕发老街区新生机。街道将文化元素嵌入社区“三微治理”全过程,打造“围墙”文化,将彰武路同济新村围墙打造成“可阅读的文化墙”。在抚顺路360号文化活动中心门口设置老上海“弄堂风情”群组雕塑,在四平路、彰武路、鞍山路绘画“拥抱”“渔童”“同舟共济”等一幅幅“墙”文化,成为“可阅读的文化墙”, 将街区电话亭改造为“微型博物馆”,让文化融入城市肌理、浸润社区生活,使街区人文气息更加浓郁。
  以“合作”赋能,唱响社区文化主旋律。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优势,街道加强与同济大学等20所大中小学、幼儿园的合作,合力打造“元宵行街会”“舌尖上的四平”“八月晚风纳凉晚会”“环同济学习节”“睦邻文化节”“四济小书房”等独具四平特色的文化品牌。为吸纳各类文化能人打造75支文体团队,还委派专业的老师进行指导,举办系列文体活动,让群众在文化活动中站上舞台“C位”、唱“主角”,以“先锋效应”激发“团队活力”,每逢节日,以乐民惠民开展系列文艺汇演活动,让居民走出家门就能享受形式多样的文化盛宴。
  以“点单”配送,加大文化惠民力度。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街道借力市区优势资源,加大市、区、街道“三级”文化配送,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文化需求,让优质的文化资源和服务直达23个居民区,每个居民区每年不少于5场,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文化服务。同时,加强“江南丝竹”“海派布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力度,进学校做到中小学全覆盖,让广大居民近距离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的魅力,坚定居民的民族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唱响社区文化主旋律,为“睦邻家园,精品四平”建设增添活力,让四平这个典型的老工人新村焕发新光彩。
  截至目前,市级非遗项目“元宵行街会”作为群众每年期盼的文化盛宴,已举办了十九届,发展成为辐射全市乃至长三角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2023年“元宵行街会”获评全国“非遗在社区”典型案例,街道连续两届荣获“上海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