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新村街道奋力打造人民城市“睦邻家园”

2024-05-31

  在延吉新村街道,“品质、活力、温暖、善治”的睦邻精神是延吉人的初心情怀,也是建设发展的创新路径。
  上海首家睦邻中心——延吉社区第一睦邻中心于2010年在延吉四村启用。时至今日,延吉新村街道辖区东南西北4个片区分布有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的4个社区睦邻中心,构建起彰显人民城市理念的美好宜居社区,更形成了以睦邻为品牌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多点聚力城市更新,这里生机勃勃
  延吉新村街道是第一批市级“文明社区”,曾被誉为上海市精神文明创建的“五朵金花”之一。近年来,街道延续脉络,以系统理念促进城市更新,用心雕琢社区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高标准完成的9条美丽街区建设,为提升老旧小区整体居住品质,街道加快推进美丽家园建设,16个住宅小区美丽变身。今年至2026年,街道申报老旧住宅修缮总面积约47万平方米,又有不少居民将迎来生活环境升级。
  “美丽”不是最终目的,能让居民交口称赞的实用、好用才是。延吉新村街道在“美丽家园”建设过程中融入无障碍建设,如延吉四村根据居民建议将楼栋进出口由台阶改为坡道,在楼梯旁安装扶手,公共区域增设了老人的休憩空间、照明设施和公共厕所,同时打造健康生活运动区。为满足居民迫切的非机动车充电需求,去年以来,街道在调研基础上,共在约30个小区加装非机动车充电桩约130套。
  作为一个成熟生活型社区,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一直是延吉新村街道工作的重中之重。品质,对于居民而言,就是生活细节上的获得感。2023年,街道在延吉七村试点打造睦邻生活圈,通过改善细节,更好满足居民特别是老年人上下楼、歇歇脚、聊聊天、吃热饭等“最后100米”的需求。
  延吉新村街道通过“沿街破墙”方式修建了睦邻坡道,解决了老年居民因为居民楼设计先天不足而导致的“悬空”问题;依托参与式规划升级改造了睦邻花园、睦邻客厅。作为睦邻生活圈建设的一部分,今年3月,陪伴了居民10余年的延吉新村社区第三睦邻中心,以3.0版的功能与面貌重新向居民开放。对照小区居民结构和现代生活需求,睦邻中心拓展了“家”的功能,新添了睦邻小厨、睦邻会客厅和“咖吧”共享空间。
  去年,一个近500平方米的社区新地标——延吉新村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落成,整合了党群服务中心、人大代表之家、志愿服务中心等,为居民集结了党群、政务、法律、文体、健康、生活等综合服务。
  多措丰富文化底蕴,这里活力满,老社区正年轻。
  在延吉新村街道,社区“睦邻节”已举办了七届。居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在社区舞台上,展现各自才艺,结识新朋友。“睦邻”二字的力量在人与人的互动中流转、生长成邻里间的情感,构建起其乐融融的熟人社区。
  延吉新村街道坚持以优质供给提升居民文化生活品质,丰富的活动和服务拉近了邻里距离,仅去年,街道组织举办社区睦邻节等文体活动200余项,配送文化活动103场。街道培养了不少明星文体团队,社区学校全年开设“银龄”“白领”“童融”等全年龄段课程44门,多门课程获评市级精品课程、品牌项目。
  社区里的商户、机构也加入进来,成为睦邻伙伴。自2020年起,延吉新村街道利用水丰路上废弃的小木屋,联动多元社会力量,开办“睦邻公益街区市集”,为社区居民提供口腔检查、眼科筛查、法律咨询等便民服务。
  活力涌动,为创新打开了空间。以“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初衷,街道还办起全市首个由街镇主办的创新创业大赛——“延吉杯”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至今已有12年,培育了一批青年创新创业人才。街道辖区内集聚了水丰汇国家数字传媒产业园、上海财经大学科技园周家嘴路园区、延吉大学生创业家园等创新创业园地,目前正着力打通社区、园区、校区“旋转门”,运用高校优势学科资源,推动创新园区成片联动发展。
  睦邻概念也延伸到了街道营商环境的优化打造上。延吉新村街道正推动商会朋友圈、金融圈、产学研圈、街道“211”营商环境工作机制持续升级,创建“吉结号”营商环境工作品牌,以更方便快捷、集成高效的政务服务,打造近悦远来的社区生态。
  多方呵护民生福祉,这里暖意融融
  控江路边的内江大板房,建于上世纪60年代,承载着几代人成长和生活印迹,但房屋空间狭小,厨卫合用,居住环境已跟不上发展的脚步。为回应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期盼,内江大板房成套改造项目启动,这也是《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发布后全市首个原址改建+协议置换项目。居民积极响应,该项目于去年9月完成第一轮意见征询,今年3月28日签约首日即实现100%比例生效,5月中旬完成100%搬迁腾房,刷新杨浦区城市更新“加速度”
  “两旧一村”改造,是延吉新村街道重点推动的大事。尤其这两年,街道全力推进旧改收尾攻坚。友谊201街坊旧改基地于今年3月27日全面移交杨浦区旧改指挥部,标志着延吉地块旧改征收工作全面完成,安居梦照进现实。
  在延吉新村街道,居民所急所盼都能得到温暖细致的照顾。不久前,位于延吉中路14号的阳光康健驿站正式运营,以嵌入式服务拓展残障人士运动康复。该驿站将与阳光睦邻中心、家庭医生工作站等共同打造成为以助残为主题的“东三阳光家园”。
  2021年,延吉新村街道成立全国首家专注于青春期朋辈心理支持的社区青少年成长中心——舒屋,由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师生提供专业陪伴,关爱青少年身心健康;街道也在杨浦区首批试点“宝宝屋”项目,为家有0到3岁宝宝的家庭提供支撑。
  作为户籍老年人口占比近一半的社区,延吉新村街道注重社区老年服务体系的完善,有多个小区入选全国、上海市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024年,在区民政局指导下,街道在我区率先试点开展“幸福养老-颐养社区”建设,绘制幸福养老服务清单和服务指南。
  社会发展,居民的需求也在变化。近年来,居民尤其老年人法律服务需求上升,延吉新村街道深化法治建设示范创建,推出了更为精细化的法律服务和更具针对性的普法宣传,依托睦邻法治服务中心和公共法律服务站,打造“延小法推案”“三色”矛盾预警等项目,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劳动维权、矛盾调处等公共法律服务。
  多元参与社区治理,这里硕果累累
  在新建的控江五村党建微花园里,老人们闲聊着家常,孩子们快乐奔跑,俨然一幅美好生活画卷。这里原先是个设施相对老旧的小花园,居民改造意愿强烈。结合“微花园”的建设要求,控江五村居民区党总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召开微花园建设协商议事会,组织社区规划师、居民代表集思广益。一条条居民合理化建议被写入改造方案,在居民区成功落地。居民自发成立护绿队,开展居民自治;一场场社区志愿服务及文化活动登陆微花园,邻里感情不断升温。在延吉新村街道,以党组织服务群众从而激活各方共建共治共享的积极性,成了好用管用的办法。越来越多写着居民心愿的微花园在各居民区中绽放。
  鼓励居民参与社会治理,共解难题,多年来延吉新村街道进行着有益探索。如今在全区铺开的“社区大管家”治理模式就源起延吉。五年多来共收到居民反映的小区各类问题3869个、已解决3563个,问题解决率达到92.09%。
  焕新归来的社区第三睦邻中心新设了“人民议事厅”。为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睦邻自治,延吉新村街道还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等方式,打捞基层在实践中形成的、实战中管用又接地气的,同时又符合时代特点的议事方法,编写形成《睦邻议事15条》。围绕“围墙内”的民生痛点难点以及“围墙外”的治理焦点重点,加强议事协商,让睦邻精神贯穿于社区及街区规划、建设、管理的每个环节、每个细节、每个角落。“睦邻”,在延吉新村街道激荡出了蓬勃的社区治理力。
  经过多年发展,延吉新村街道先后获得国际安全社区、国际健康促进社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30多项市级、全国及国际荣誉。生活在这里的人说,40年来,街道变化很大,但对民生关怀、睦邻文化的坚持坚守始终如一。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