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228 重温历史感

2023-12-28

  白驹过隙,岁末冬安。这一年,228街坊蝶变归来,成为辐射周边的公共开放空间。这一年,228街坊功能重塑,成为惠及群众的城市更新地标。这一年,228街坊人流如潮,成为品质生活的打卡聚集新地。在这里,历史感、烟火气、运动范、文化风、时尚潮交融辉映,形成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线。请跟随我们的脚步,一步一步去解锁不一样的228吧!
  坐在228街坊的风动幕墙下,聆听风吹起方块幕帘奏出的悦耳旋律,看着中央大草坪上尽情奔跑的孩子们,思绪逆着时光向后倒转,带着我们重返曾经的工人新村——梦中的228街坊,老上海人耳熟能详的“二万户”。
  回忆如歌:安居宜居的乐园
  早在1949年,那时上海的工人们不仅面对着艰苦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也同样恶劣,他们无力租赁住房,只能在河道两岸、荒地或工厂周围的空地,用毛竹、芦席、木板和铁皮搭建简易棚屋。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主人,积极投身到新一轮的工业化生产和城市建设中。为积极贯彻党为劳动人民服务,为工人阶级服务的宗旨,根据毛泽东主席“必须有计划地建筑新房,修理旧房,满足人民的需要”的指示,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将解决劳动群众的居住问题摆在重要位置,1952年5月决定建造一批工人住宅,分布在九个基地中,划分出17个工人新村,可供2万户家庭居住,“二万户”因此得名。
  作为首批“二万户”一号基地的长白一村,就位于长白新村街道辖区内敦化路、延吉东路、安图路、长白路环绕的方形地块里,而现在我们更熟悉它的另一个名字——228街坊。
  上个世纪80年代初,228街坊的西北和东南角分别建设了六层楼老公房,进一步提升群众居住水平。2023年,228街坊东北角一栋17层人才公寓正式投入使用,450套标准化保障型租赁公寓为更多人才带来优质的安居环境,切实解决了一批新时代奋斗者“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问题。
  素墙红瓦:时光斑驳的印记
  走近228街坊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馆,就可以看到门口的百年梧桐仍然静静地坐落在院子里,在阳光下散发着独有的年代味道。在原址基础上“修旧如旧”兴建的1、8号楼,向我们完整展示了“二万户”的历史结构与布局。
  当年,这种上下两层结构的住房,其实是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出于“经济、合用”的考量,以苏联集体农庄住宅为蓝本进行的设计。每单元可住10户,1室至5室在一楼,6室至10室在二楼,厨卫五家合用。虽说谈不上奢华,但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有资格入住的都是沪东各厂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明亮整洁的内部环境,宽敞开放的公共空间,且水、电、煤、卫一应俱全,让228街坊的入住者们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感与自豪感。
  旧物余温:流金岁月的美好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上海保持着蓬勃活力迅速发展,拥有冶金、化工、机电、仪表等各种门类的工业产业,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后盾。作为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的杨浦,1949年就已经拥有企业近千家,职工近10万人,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国的5%、全市的20%左右,凤凰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等各类工业品络绎不绝地从杨浦销往全国各地。
  岁月不可留,火热的工业时代或成过去,但曾经出现在人们熟悉生活中的一个个老物件,现在仍缓缓诉说着那些旧时光里的故事。进入展示馆中,陈列着的就有老上海人常说的“三转一响”,也就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除此之外,还有手电筒、搪瓷杯、三五牌座钟等等诸多具有时代标志性的物品。这些物品虽然现在看来已经过时、陈旧,但正是它们承载了工人时代曾经的美好记忆,镌刻着杨浦工人阶级的蓬勃奋进、百年工业的峥嵘岁月。
  睦邻友好:集体生活的缩影
  工人新村的建设,不仅大大改善了工人群众的居住条件,还进一步带动了居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这里除了基本工人住宅,文化馆、冷饮店、银行、邮局、卫生所、食堂、综合商店一应俱全,周边还配备了医院、学校、电影院、体育馆和多个公园。也正因为这样的空间布局,使得工人们职业背景相似、经济条件相当、生活场景也相对固定,自然而然加深了邻里之间交流交往。对当时住在“二万户”里的居民来说,居住和生产交织在一起,家庭空间和集体生活融合在一起,哪家包馄饨,会端着煮好的馄饨一家家送,哪个过生日,寿星会端着大排肉面条,与邻居共享生日大餐。雨天不用愁、晚归不担心,晾在外面的衣被有热心的隔壁邻舍帮忙收好;放学的孩子不怕饿肚子,有隔壁阿婆饭菜伺候;夜不闭户更是那时邻里团结信任的象征;邻里互帮互助就像一家人。现在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与其说工人新村是一类建筑产物,更像是一代工人共同奋斗和集体生活的记忆。
  新旧交织:历史记忆的传承
  随着时代变迁与城市发展,90年代的228街坊已不再是大家为之向往的梦想家园,取而代之的是,越发陈旧破败的房屋和设施,乱搭乱建的违章林立,脏乱差环境和因为家庭人口数量增加变得拥挤的空间。
  2016年,因种种原因停滞多年的动迁工作终于迎来契机,我区首创“意愿征询率、协商签约率、搬迁交房率”三个100%的协商征收模式,在街道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仅用106天就顺利达成。当年7月5日,随着这个地块最后一户居民的搬离,上海人在成片“二万户”中居住的历史,也画上了句号。
  2023年,承载着劳动者光荣与梦想的228街坊以全新的面貌正式回归大众视野,就像两万户建设之初的设定一样,这里汇聚了熊猫饭堂、体育健身、文化艺术、生活服务、长租公寓等公共与商业功能。中心大草坪完全向公众开放,设置露天电影院,举办各类室外公共活动,满足居民休闲娱乐的需求。就像曾经在228街坊居住了30多年的居春英阿姨说的一样,打造了一个原汁原味的“二万户”。
  不同的是,如今的228街坊,既有旧的传承、更有新的使命,如果说历史是特定时代的岁月记忆,那历史感就是老记忆与新时代的碰撞与交融。这里不止有追忆光景、复古怀旧的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馆,也有富有特色、时尚精致的咖啡馆与品牌餐饮;有为周边居民提供日常缝补、修理等便民服务的社区工坊,也有充满动感活力的市民健康中心;当历史文化记忆融入城市发展在这里汇聚,破茧成蝶的228街坊承载工人新村的时代回忆,为打造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实践点再次迎风启航。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