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浇灌 让“睦邻之树”愈发枝繁叶茂

2023-11-23

  在社区,“睦邻”一直是关键词。睦邻,既象征着“友爱互助”的精神,亦有“人人与社区深度融合”之意。
  因父亲患病,为认知症老人打造一家咖啡厅的灵感,在她的脑中萌芽——穿上围裙、戴上小帽,每周一次到咖啡厅“打卡上岗”成了一群认知症老人的习惯;独居老人戴上了“温暖牌”围巾,公交车上出现了“乘客爱心包”——“巧手妈妈”们的“赠人玫瑰”之手,一直“留有余香”;一个月前刚刚脑梗过的八旬老人,在轮椅运动会上几乎“玩遍全场”——医院作业治疗师的保护和鼓励、亲人的陪伴,是他“坚持锻炼、早点康复”的动力……
  社区,既“卧虎藏龙”,又暖意融融,我区如何让“睦邻之树”愈发枝繁叶茂?
  “卧虎藏龙”的社区,怎一个“暖”字了得
  国定支路睦邻街区,将打造“党群服务圈”和“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双圈融合新载体,为居民提供家门口文化服务的“人人讲堂”,是其中重要的“一点”。自今年6月正式运营以来,“人人讲堂”已经组织开展了超过40场活动,居民参与度很高。其中一场的“主角”,就是来自各社区的“睦邻达人”。
  今年5月,殷行街道“家门口养老服务站”内,一家名为“时光驿站”的咖啡厅开业了。穿上围裙、戴上小帽,每周一次的打卡上岗成了一群老人的习惯。在负责人陈斌、专业人士和“一周店长”们的引导下,这些老人学会了使用咖啡机制作不同口味的咖啡,学会了点单、收费、送餐。在不忙的午后,大家还坐在一起聊聊天。
  殷行街道“睦邻达人”陈斌,把她与一群认知症老人的故事,带到了“人人讲堂”。本次“睦邻达人”故事分享会,是杨浦区“睦邻蓬勃计划2023”——睦邻达人招募行动中的重要一环。
  各有所长的他们,却共同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睦邻达人”
  陈斌接触到的第一位认知症老人,是她的父亲。由于脑溢血引发的后遗症,原本爱说爱笑的父亲性格发生变化,开始拒绝出门、拒绝吃饭、拒绝交流,陈斌想,如果有一个场所,让父亲与其他症状相似的老人聚在一起,彼此说说话,能否改善他们的病情?打造一家“时光驿站”咖啡厅的灵感,就此萌芽。
  “第一位加入的老人,76岁,患有轻度认知症。起初,他对咖啡一窍不通,但现在已经可以独立制作咖啡了,还经常热情地叫我多给他‘排班’,要来这里和老友们见面。”陈斌说,“其实短短几个月,老人们很难有巨大改变,但我们能感受到,他们正变得开朗,不再封闭自我了。”陈斌说。
  “高手在民间”,我区的各个社区“卧虎藏龙”。这些“达人”虽然职业不同、能力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运用自身所学、深耕一线、服务社区的热情。
  “睦邻达人”牛安娜来自长白新村街道,是松花江路95弄居民区“巧手妈妈”编织团队带头人。
  今年,公交220路上出现的一个编织“乘客爱心包”,令老乘客翁先生惊喜。这个“爱心包”长约25厘米,袋口用一圈精致的钩花锁边,灵动的树叶状流苏在口袋两侧摇曳。咖啡色小外袋里放着创可贴,内袋则中间缝制在一起,左边插口罩,右边插纸巾。翁先生连声称赞:“万一手受伤了可以有创可贴包一包,很好。”
  咖啡色小外袋上的字道出了这些“爱心包”的作者——来自松花江路95弄的“巧手妈妈”们。
  “最开始,我们独自在家编织,都觉得寂寞,就想找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一边编织,一边唠唠家长里短,丰富一下生活。”牛安娜坦言。后来,得知我区开设了巧手妈妈工艺坊,并在各社区都有“小分队”,这些“编织能手”便自发聚到了一起。
  一次偶然的机会,“巧手妈妈”们得知,小区里有不少空巢老人,无人陪伴,于是,她们第一时间就发挥所长,主动编织了帽子、围巾,送到老人家中。自此,“巧手妈妈”们逐渐拓宽了生活的边界,与邻里也日益热络,参与了帮扶困难家庭等更多社区公益活动。
  去年,“巧手妈妈”们一下子“火出了圈”——我区巧手妈妈工艺坊编织的绒线花,登上了北京冬奥会的颁奖舞台。彼时,北京冬奥会决定采用手工绒线编结花束,代替鲜花,作为颁奖花束,包含7种不同花型,“永不凋谢的奥运之花”应运而生。牛安娜所在的“巧手妈妈”团队,接下了绒线玫瑰花的“订单”。
  “玫瑰花非常难做,它对针法要求很高。我们的针法都是短针,要求针脚严密,一针顶一针,花费的线也多,单人制作一支这样的玫瑰起码要8小时。”牛安娜说。而“巧手妈妈” 们接到的订单,总共有2400朵,时限仅两个多月。她们加班加点地“流水线”作业,顺利完成了任务。
  牛安娜还记得,在北京冬奥会赛事中,第一次看到颁奖仪式的那个瞬间。“好兴奋啊,感觉就像自己登上了奥运领奖台一样!那种心情,没有经历过是很难想象的。”牛安娜笑着说,“那时只觉得,之前付出的所有辛苦,都是值得的。”
  更多温暖的睦邻故事将在社区续写
  如今一说到我区的“巧手妈妈”,就会想起北京冬奥会上那“永不凋谢的玫瑰”。从医护人员、志愿者的围巾,到老党员的纪念品,“巧手妈妈”们“赠人玫瑰”之手,一直“留有余香”;
  “时光驿站”咖啡厅也已招募了17位认知症“店员”、11位居民志愿者,在陈斌的陪伴下,更多温暖的故事将在这里续写……
  据介绍,睦邻达人招募行动由各社区睦邻中心推荐候选人物,形成睦邻善治英雄榜,在线上、线下平台展示。行动旨在引导社区居民挖掘睦邻热心人物,增进邻里交流,形成良性互动、传递正能量。
  近年来,我区着力擦亮睦邻品牌,夯实社区公共服务空间载体建设,着力实现高效能治理。而社区睦邻中心作为具有空间资源、群众团队、活动项目的综合体,有条件进一步成为基层治理的要素资源集聚地,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服务,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不断适应新发展需要,在加强基层治理过程中继续探索优化服务。
  据悉,未来,我区将继续围绕社区睦邻中心建设新要求,不断促成社区单位、社会组织、群众团队等各个社会主体与社区睦邻中心的互联互动、共建共享,更大程度地推动服务凝聚,创建相识、相知、相熟、相互信任的友好生活平台,全力提升我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
  坐着轮椅的他,为何能在运动会上“玩遍全场”?
  毛先生今年80岁,一个月前刚刚脑梗过。很难想象,这样一位老人是运动会上最有拼劲的选手之一,几乎“玩遍全场”。
  日前,一场轮椅运动会在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举行。“加油!加油!还有时间,再拿一个球!”“驾驶”轮椅跨越障碍、竞速、上下坡、取快递、投篮、套圈、投壶……参加运动会的是一群还处于康复期的住院患者,他们中有的因为脑卒中半身不遂,有的因为意外事故而丧失了部分身体功能。
  “他刚来时口不能言,手脚不能动,医生还开过病危通知,我真是心急如焚。”毛先生的妻子祝女士说,经过一个多月的康复训练,如今老伴不仅双手都能动了,而且在搀扶下也能走两步了,目前主要是加强力量方面的训练。“他能恢复到这样我已经很欣慰了,这里的医生不仅帮他训练,还教我们科学的方法。”
  作业治疗,是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患者开展日常生活、工作、娱乐等活动的训练,让患者能最大限度地恢复独立生活和劳动能力。
  “今天的活动主要检验患者掌握的技能是否可以很好地融入社区。为此,我们设计了很多场景,比如模拟社区环境,从一个楼栋到另外一个楼栋,有一些距离,也需要跨过一些障碍物;此外我们还设计了一些娱乐场景,比如投篮、投壶等,这对上肢的手功能精准度有一定要求。”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康复部主任孙天宝介绍。
  一些普通人轻易就能完成的动作,这些“参赛选手”却要满头大汗地尝试好几次。好在有亲人的陪伴,有作业治疗师的保护和鼓励。毛先生几乎每个项目都参加了,并完成了全程。“尽管我水平不高,但在娱乐中得到了锻炼,这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坚持锻炼,才能早点康复,也给家里减轻负担。”毛先生说。
  “医院现有康复治疗师114名,其中作业治疗师20余名。”孙天宝表示,“目前,作业治疗在国内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和物理治疗、言语吞咽治疗、心理治疗等都属于康复治疗的一个亚分支,公众对此也缺乏了解,但随着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相信作业治疗未来一定会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