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浦区示范性“阳光心园”掠影

2023-10-12

  在区精神卫生中心医院的入口处,每天都有几位穿着蓝色衣服的志愿者,面带微笑,满腔热情的迎接每一位来院就诊的患者,引导他(她)们在挂号机前完成就诊手续。由住院部进入到三楼的咖啡吧,也有几位身着统一工装的服务员每天都会准时来到这里,将自己精心制作的奶茶满面笑容的送到每一个顾客手中。这里的医院入口的“导医员”和咖啡吧服务员虽然所从事的不是同一个工种,但他(她)们确是来自于同一个“单位”:杨浦区示范性阳光心园。他们同时也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即正在阳光心园进行康复能力提升训练的精障学员。
  杨浦区示范性“阳光心园”,在区残联的指导下,从2016年以来,连续八年,上海阳光精神心理康复服务社项目组除了依托区精神卫生中心医学手段以外,一直致力于如何通过职业培训、社会参与等新的“治疗”方式,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并走向社会。一方面为患者提供职业培训课程,另一方面根据学员的兴趣和特长,竭尽所能为学员们寻求诸如模拟超市、咖啡馆和导医等多个实践性的职业能力培训平台,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康复能力,让阳光心园的“阳光”洒满了精障患者的康复路。
  三年前,脱离职场长达7年的超超(化名)走进“阳光心园”,也正是在这里,她找到了人生新方向。在“阳光心园”经过一段时间的职业培训后,超超发现自己能胜任的工作越来越多,人生的路原来还很宽,她觉得“也许我可以尝试重新回归职场呢”。
  2020年7月,超超成为区精神卫生中心的一名志愿者导医,每天在医院大堂接待和服务来看病的患者和家属,这也让她逐步建立起与人交流的自信心。后来当医院“治愈咖啡”吧开始招募咖啡师时,她第一时间就报名了。
  刚开始上岗的超超,她的谈吐与常人无异,但面对顾客时,还是能感觉到她双腿在不自觉发颤,非常紧张。咖啡馆经营10天后,再见面时,发颤消失了,她已经习惯了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她说:“能重新和人交流,是这份工作最让我开心的部分。”
  超超从小学习成绩优异,曾在上海一所大学读物流管理专业。上大学后,竞争更激烈了,绩点经常不尽如人意。承受着巨大落差的超超又遭遇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困扰,重重压力下,她发现自己患上了抑郁症。由于发现得及时,超超的初期就诊情况良好,很快就出院了。大学毕业后,超超顺利进入理想的公司从事管理工作。“管理职位要对接千头万绪的事务,与各种人打交道,那时每天都觉得压力很大。”她一向对自己要求很高,这种高压让她几度崩溃。3年后,她的病复发了。这一次,病情来势汹汹,她经常抑郁得什么事情都做不了,好几年都只能待在家里无法工作。“中间尝试过一些兼职,但最后都放弃了。”
  咖啡馆的上班时间从7时30分到15时,除去午休时间,每天工作6小时。这对普通人来说并不算长,但对他们来说,需要克服因药物引起的一些副作用,比如每到下午会感到疲倦,容易打瞌睡。“我现在每天都会早睡早起,按时服药,生活更规律,才能保证工作时有好的精神状态。”超超说。
  而这份工作还带给她一个更大的收获。“我终于又可以和别人合作,一起去完成一件事了。”超超说。从“职场小白”到慢慢学会如何经营一家店,这种团队协作的过程让她最有满足感。“以前我总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给自己很大压力。现在我觉得我就是一个平凡人,我很享受在平凡的生活里为大家服务。”
  午休时间,刚完成一上午工作的卫生中心医护人员在咖啡馆前排起了长队。为方便员工购买咖啡,医院特别给医护人员制作了“咖啡卡”,刷饭卡就可以购买。饮品和蛋糕的价格都在10元左右,这样的定价也是为了鼓励更多医护、患者和家属前来消费,增加学员们的“实战锻炼”和人际沟通的机会。在收银台给大家点单的超超忙得不亦乐乎,“大伙儿的支持,我心里都是知道的。”说着,女孩儿脸上露出了阳光般的笑容。
  在排队买咖啡的人群中,有一次,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超超的父母。女儿有了新工作以后,他们便经常过来“围观”,为女儿踏出的第一步感到欣慰。“这一步是一定要迈出去的。”超超说,这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关心她的人。
  和超超的10年病史相比,29岁的高个子男孩沐枝是刚被确诊两年的精神分裂症初次发病患者。他的学习能力很强,学习咖啡制作一个星期后,就上手了。每种饮品的配方,甚至是一些客人的个性偏好,他都默默地记在心里。
  “发病的时候,会听到有人在跟我说话,但我知道那声音不是真的。”自从确诊以来,沐枝已经有很长时间不出家门。
  “想不想尝试做咖啡师?”
  直到一个月前医生问他,这是他患病以来接到的第一个工作机会。做咖啡是一个可以让人静下心来的过程。看着亲手萃取的咖啡慢慢滴落,清香四溢,沐枝会感到心情很好,脑海里的那个“小人”也没有再出现过。
  咖啡馆的第三名志愿者小诚(化名)是一个强迫症患者,对任何事情都要求一丝不苟。刚开始学习制作咖啡时,追求完美的他容不得一滴咖啡汁液沾到杯口的边缘上。
  “最好的治疗不是避免从事这个工作,而是去直面它,去接受这些‘不完美’。”
  现在,小诚慢慢开始正视自己的病,接受任何事物都有“不完美”的一面。
  超超和沐枝(化名)都是精神卫生中心已出院的患者。很多人都不相信他们能重新走上工作岗位,然而就在“治愈咖啡”开门营业的第一天,他们就卖出70多杯咖啡。
  一杯咖啡其实是很多人生活里的一小部分,可对有些人来说却是全部。经过6个星期的培训和心理建设,见习咖啡师超超和沐枝终于上岗了。为了这一天,他们已准备了许多年。
  “治愈咖啡”目前有3名咖啡师,都是治疗情况已进入稳定期的出院患者。他们轮流担任收银员、咖啡师、服务员等不同的角色。
  就是这样一个有点特别的小团队,经营着这家不平凡的咖啡馆。几个月前,他们由零开始,一路磕磕绊绊,从学习制作第一杯咖啡,到学会经营一家店。咖啡馆的开业,也代表着他们的人生迎来新的转折。
  咖啡馆只是一个窗口,让人们看到虽然罹患精神疾病,但他们依然可以胜任普通人的工作,向社会证明他们自身的价值。然而真正融入社会,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付出比常人多数十倍的努力。希望有一天他们能走出阴霾,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阳光。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