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华传统节日 探寻民俗文化魅力
2023-09-25 “悦读新时代 悦学新江湾”
近日,“新城四季文化——悦读季”主题系列活动之“弘扬传统,感知新江湾”活动在学悦风咏书社举行。学悦风咏书院院长、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洪彦龙从中华传统节日出发,带领现场听众了解节日文化中所蕴含的丰富民俗文化,探寻传统文化的魅力。
讲座伊始,洪老师以端午节为例,从祭祀、文化、民俗三个方面,讲述了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在后来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端午节与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人的故事也有关,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追思纪念使得传统节日有了更丰富的文化意味。而节日本身作为民俗文化的意味也在节日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中愈发浓厚,赛龙舟、包粽子、挂菖蒲等活动逐渐固定成为华夏儿女心中端午节的传统节日习俗。
借助描写元宵节的古诗文,洪老师为大家描述了古人过元宵的热闹景象,让大家深刻感受到元宵节以“灯火”为核心,以乐舞百戏为辅助的习俗的特点及文化内涵。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唐寅《元宵》)
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张萧远《观灯》)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崔知贤《上元夜效小庾体》)
活动现场
身兼“两节”的清明节,既是节日又是节气,不仅具有人文内涵,又有反映天气物候变化的自然特征。于节日而言,清明节是为了追思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具有伤感的情感特征;而从节气来说,清明时节正值仲春与暮春之际,人们相约踏青,又带有着欢乐希望的色彩。“这两种情感色彩的交织,让清明节具有了独特氛围。”
而即将到来的中秋节,洪老师认为这是中国传统节日里情感最为丰沛的节日。无论是苏轼的《水调歌头》,还是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这些古代诗人在中秋时节抒发了或喜或悲的复杂感情,令人为之动容。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悦读季
整场讲座过程中,洪老师从大家所熟悉的传统节日出发,结合古典诗词文的赏析,将节日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分享给现场听众,获得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