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模式 文明实践共享美好生活

2022-11-2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近年来,四平路街道不断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站(点)建设,通过阵地共建、活动共联、队伍共育、创新机制等方式,推动文明实践成为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抓手,让文明新风吹进社区大街小巷、千家万户。
  “志愿+聚合力”,织密文明实践网
  街道依托辖区各类资源,根据文明实践活动需要和群众需求,优化配置,共享使用。一方面,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不断打造集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健身体育等为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高地,构建起部门联动、阵地共享、互促共融的文明实践矩阵,实现文明实践“一张网”管理;另一方面,针对各居民区实际,多元化打造2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积极拓展“15分钟志愿服务圈”功能,为群众文明实践提供精准化、专业化服务,让群众成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
  同时,街道对现有公共服务阵地资源进行提升整合,延伸文明实践服务触角,统筹志愿者队伍,组织开展学习交流党的二十大精神线上课堂、文明实践站“小课堂”、理论宣讲“红色课堂”、老党员讲故事、老年读书班等一系列特色活动,丰富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一个中心、一个主题、多种使用”的效果。
  “志愿+建品牌”,实践触角街巷行
  为加强群众精神文明建设,街道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区睦邻中心、党群服务中心、“NICE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等文明实践平台建设,大力打造具有四平特色的“文明品牌”。如抚顺路社区睦邻中心“肆点伴空间”、街道图书馆“四济小书房”“巧手小鲁班”、市民“家门口好去处”“NICE好公社”“舌尖上的四平”等文明实践品牌,携手“环同济”打造的“四平空间创生行动”,以及“孟母讲堂”“守中书院”国学亲子课堂等,实现各年龄段、各群体100%覆盖,多元化打造便民式、共享型、精准化的“文明家园”。
  其中,抚顺路社区睦邻中心立足群众需要,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肆点伴空间”的基础上,又创新打造了安静、温馨、舒适的社区“研习室”,研习室将免费向公众开放,成为周边居民备考、工作、学习、阅读的又一好去处。此外,还开展了“宝龙暖心·夕阳计划”,23位社区暖心使者、8位爱心项目助理和31位来自四平辖区的爱心理发师,组成一支志愿服务队,为60岁以上的独居、高龄、退役、低收入、长期参与公益的志愿者等人群开展爱心理发,让社区老人在“家门口”享受就近、便捷的免费理发服务。
  “志愿+铸铁军”,演绎文明新风尚
  街道各居民区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志愿者队伍培育模式,定期开展线上、线下培训,全面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同时,引导其充分发挥志愿优势、人才优势。公交新村居民区5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从“志愿绿”到“守护蓝”再到“天使白”,全年无休开展服务;鞍山八村志愿者队伍持续6年书写志愿担当,已成为小区专属“文明IP”。23个居民区的志愿者队伍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形成社区共建共治的强大合力。
  在队伍建设的同时,各居民区还根据自身特点,培养志愿者们的主人翁意识,让志愿者走近居民身边,当好立德树人“领航员”、传播文明“宣传员”、文明公约“监督员”,起到一人影响一片的效果,形成全民行动、人人参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热潮。和平花苑“大手牵小手,文明我先行”志愿服务活动,以服务居民、共建共治为主题,让志愿者提升公益能力;鞍山四村第三居民区“我们的百草园”公益项目等一系列活动,让居民群众切实从文明实践活动中体验快乐,进一步助力社区建设,为四平添色增彩。
  如今,在文明创建、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时代文明之风扑面而来,形成人人争当文明志愿者、人人参与文明志愿行动、人人共享文明实践成果的新局面。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