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光成炬 延吉“疫”线故事 延吉人的“邻”聚力
2022-05-30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疫情让人们在空间上保持距离,却让我们在心灵上贴得更近。一个温暖的社区,一群有爱的人,心手相牵,守望相助。微光相聚,星河万顷,汇成最温暖的战疫力量。
总有一些温馨的瞬间牵动你我,总有一些朴实的感动直击人心,在延吉人的“群里”、“圈里”,每一天都有暖心的故事在不断上演。面对疫情,守望相助成了大家最温暖的支撑,社区干部群众同心协力,衍生出一股温情满满的“邻聚力”。
社区“邻”聚力:延吉四村的“防控密码”
5月以来,延吉四村已连续多日阳性清零。这个大型老式公房小区是如何做到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秀娟道出了“防控密码”:坚持党建引领,发挥“三驾马车”作用,居委干部、抗疫志愿者团队和全体居民守望相助,通过精细自治,邻里互助,绘就“同心战疫”画卷。
4月小区封控后,居民区党总支牵头组建了130余人的抗疫志愿服务队。他们中有的是在职党员,有的是退休老人,有的是家庭主妇,有的是青年白领,有业主,有租户,有土生土长的老杨浦人,也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新上海人。在居委会和物业人手捉襟见肘的情况下,他们挺身而出,主动补位,成为抗疫一线的“硬核力量”。
4月中旬,延四某大楼按要求进行封控管理。楼内12名党员志愿者在二级党支部书记潘林福的牵头下,迅速接棒“挑大梁”,每天分3班,每班3-4人值守,在楼门口仔细地喷洒消毒物品,放置通风30分钟后,再全程无接触地挨家挨户送到门口。这样的流程,每天都要重复上百遍。通过“人防”的刚性管控和“贴心”的柔性服务,全楼167户居民,严格遵守防疫要求,真正做到“足不出户”。“这次疫情,让我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封控生活状态。生活物资有专人送到家,垃圾有人收,这样特殊和暖心的服务形式,此前从未经历过。”居民李老伯说道。
由于老小区楼组长年龄普遍偏大,青年邻居们纷纷化身“第二楼组长”,主动承担起核酸码生成、数据统计、团购对接等“技术活”以及物资搬运、消杀、分发这样的“体力活”。为了保障高龄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的生活需求,各个楼组都形成了“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关爱机制。老年人没有智能手机,核酸码就捆绑在年轻邻居的手机上;菜不够了,帮着网购,大家分一分;药不足了,提前联系居委,配好再送上门;需要倒垃圾了,帮忙带到指定地点;时常通过电话和微信,问候聊天,尽可能地帮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从一群人的挺身而出,到大家的群策群力,许许多多的陌生人无形中成了一家人。退休党员郦明得知小区防疫物资紧缺,发动志愿者团队,自掏腰包购置了酒精、口罩、手套等,赠送给居委和物业。由于小区公共区域消杀面积大,社工龚凌和党员徐莉两位年轻人,拿出了自家的平衡车,每次出任务像在腾云驾雾,很“拉风”,是小区阿姨爷叔眼里“最靓的仔”。登记配药是个细心活,搬运回家又是体力活,年近七十的老党员闫红作为配药小组负责人,劲头不输年轻人,一直奔波在为居民配药的路上,每天辗转各大医院,少则十几份,多则上百份。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面对困难的团结一心,点亮了抗击疫情的丝丝烛火,传递出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正是这些好邻居让这个小区格外温暖。
楼宇“邻”聚力:延吉大楼的“战疫指南”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疫情之下,街坊邻里成了抗疫的命运共同体。居住在延吉大楼的131户居民隔离不隔心,并肩作战,筑起坚固温情的防疫堡垒。
大楼实施封控管理后,在松花江路居民区党总支的牵头下,3名下沉干部、6名楼组长以及热心党员群众率先振臂,“原地上岗”,组成抗疫志愿服务队,发动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区下沉干部吴佳莹、企业党员顾琴分任正副队长,两人都是“实干派”,撰写了《延吉大楼抗疫志愿服务队服务指南》,将队伍分为筛查组织、物资保障、物资运输、医疗保障、邻里互助、安全监督等6个小组,详列分工职能、管理流程和工作标准。随后,又进一步提出居民自我管理建议,就进出小区、核酸检测、抗原自测、物资采购、就医配药、消杀工作等方面做了规定和说明,志愿者与居民进行了沟通并获得认可后,《延吉大楼居民抗疫公约》被推出,并发给每家居民。这两份干货满满的《服务指南》和《抗疫公约》,充满了科学、理性、务实的态度,也凝聚着“居民自治”的硬核力量。信息发布、团购管理、物资发放、巡逻值守等工作,志愿者样样不在话下,自发地化解了买菜、配药、助老等难题,给居委减轻了不少压力。
“有力者疾以助人”。在邻居志愿者的感召下,更多居民加入抗疫志愿服务中。4月中上旬,大楼业主群里发布了抗疫志愿者招募令,令两位队长没想到的是,报名的人中,很多是只有一面之缘的“半熟脸”居民。看到志愿者、楼组长们忘我的付出和坚守,许多之前几乎不参与小区事务的居民都深受感动,放下心中顾虑,纷纷站出来。“疫情唤起了守护家园的群众力量。在我们小区,‘主人翁’相继涌现,成为抗击疫情的一道道‘暖光’。”吴佳莹说道。
弄堂“邻”聚力:水丰嘉园的“宝藏居民”
邻里互撑一片天,是水丰嘉园的居民们在疫情期间最深切的体会。封控生活无意间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让陌生的“老邻居”变成了熟悉的“新朋友”,邻里关系日益密切,互帮互助、你来我往,仿佛回到了小辰光的弄堂生活。
4月中旬,小区家家户户都收到了一个大礼包,里面装着10个鸡蛋和卷心菜、土豆、胡萝卜等蔬菜,还有一份手工制作的新疆油饼,这是来自水丰路90号热心居民蔺胜海、李立凤夫妇的捐赠。看到封闭管理期间买菜成了愁难急事,尤其是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们,从事物流运输行业的蔺胜海自购了新鲜蔬菜和鸡蛋,无偿送给每户邻居。对于丈夫的爱心,妻子李立凤全力支持,使出了自己的“拿手活”,花整整一天时间制作了美味的新疆油饼,一并送给居民。“疫情期间,就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与大家共渡难关吧。”
这种自发的互助感动了小区里的每一个人。夫妻俩的慷慨,有了善意的回声。4月中旬,86号702室捐赠蔬菜大礼包;4月中下旬,86号803室捐赠食用油和绿叶菜;4月中下旬,90号602室捐赠大米;4月末,86号904室捐赠鸡蛋;近日,90号802室捐赠番茄大礼包……这份“爱心清单”,传递出共同抗疫中的点滴感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这个仅有80户的小区,先后有6户家庭,自掏腰包,为全体居民捐赠生活物资。这些善举,串联起了一场爱心接力,也让所有人的心更贴近了。
爱心之举还在持续接力着:75岁的老党员、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季秀英主动请缨,协助核酸采样、上门分发抗原试剂、物资发放,绽放耀眼“夕阳红”;退休党员教师丁汉民,妙笔记录小区抗疫点滴,发布在业主群、朋友圈,纸短情长,传递醇厚邻里情和满满正能量;工程师王瑞芬是个资深“表格控”,各类文档做得清晰明了,小区抗原自测结果的统计、团购信息、物资分发等,均通过共享文档实现信息搜集……这群身怀绝技的“宝藏邻居”,怀着最本能的善意,施展着“十八般武艺”,传递着邻里守望相助的美好。
疫情期间,我们见证了守护、温暖,见证了无数人一桩桩平凡但伟大的善举善行,也结识了无数乐于奉献的“中国好邻居”。睦邻家园、守望相助不仅是一种人性之美,也是我们应对疫情的精神支撑,更是社区文明的底色。
直面疫情,让我们的心靠得更近、更紧。点滴微光,汇聚璀璨星河。守望相助,终将迎来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