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里的2号楼暖心事
2022-05-16有人说:“我们现在不像在上海,倒像是在海上,每个家庭都是一艘独立的小船。”而住在蓝天小区2号楼的居民们,则深感自己所在的楼就是一艘海洋中航行的舰艇,大家一起守护,同舟共济。在疫情席卷魔都的时刻,一件件暖心事,让我这个暂居院外的2号楼居民,隔着数公里也能通过微信群感受到楼内浓浓的温情。
蓝天小区本是空军政治学院家属院,位于五角场的商业中心,周边高楼林立,院内却浓荫掩映,闹中取静。在这次封控之前,小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就做得细致扎实,措施得力,居民全力配合,因此还上了央视新闻。
2号楼属小区首批经济适用房,大约二十年前,同批入住的54家住户,是一群意气风发的中层骨干及其家属,如今大部分已转业地方,留下发展的也大多退休。由于长期不在一起工作,平日里早出晚归,邻里往来并不算多。在这个年初,虽然错过了春天,却让我们过上了相互依存的生活。新创建的微信群,像一双无形的手,将邻居们热情的心牵到了一起。
新楼长
楼内居民周灿是一位军嫂,五十刚出头的湖南妹子,性格开朗,乐于助人,说话办事干练利索。她在学院教学综合楼担任楼长二十多年,负责楼内设施设备的维护和保洁工作,工作细致,事必躬亲,一年多前才退休。这次疫情发生后,曾是“老楼长”的她被推举为2号楼楼长,可谓是临危受命。
几十天来,她像一只上足发条的闹钟,不分日夜地与居委会、物业联系,与群里的居民沟通,还穿着防护服为楼里邻居服务。楼里有直接称呼她名字的老同事,有叫她小周的领导或长辈,也有叫她周阿姨的晩辈们。其实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自身身体也欠佳,去年还做过一个手术。她转业的丈夫,这阵子一直深入街道抗疫一线,而她工作不久的儿子,也当起了小区志愿者。尽管家里也有一堆困难,但她依然不辞辛劳地为大家服务,无怨无悔。
“注意防护,下楼请戴好口罩。”
“请大家非必要不团购,快递上楼先消杀。如果家里缺什么物品群里说一下,大家一起想办法。”
“保持楼里全阴,人人有责,请大家做到足不出户,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请联系我,谢谢大家的配合。”
“下面是我的微信名片,需要的可以加我,很乐意为大家服务。”
周灿在群里的一个个通知,一句句叮咛,像春风吹拂,令人倍感亲切。认真负责、灵活高效、任劳任怨,是群友们对她的评价与认可。一声谢谢,一个点赞,都是对她的付出给予的最好肯定。每天晩上,周灿还会收集当天的暖心照片和感人的聊天截图,制作成一段段配乐相册,和大家一起分享。
争当志愿者
封控前,楼里就有十多位居民主动报名参加志愿者队伍。“我是医生,有需要请联系我。”小区征集医务工作志愿者时,有群友立即响应,最终,共有四五位现职或退休的医务人员都报名成为了社区志愿者。4月1日浦西地区封控后,小区再次招募志愿者,既要协助居委会完成核酸检测釆样工作,也要负责为本楼运送分发抗疫物品、团购物资等。蓝天小区内报名人数颇多,尤其是2号楼,踊跃参与的志愿者多达数十人。随着疫情封控时间的延续,队伍也不断壮大,既有退休教授、转业干部,又有干部家属与其子女,还有已退休的领导。
每当楼长在群里召唤,一群志愿者就“全副武装”在楼下集合,物资搬运、分发送达、人员引导......许多工作属于体力活,又脏又累,有时还冒着大雨,被病毒感染的风险也更大。但是,没人退缩,大家争着抢着干。我在群里留意到,有几位年近古稀的老同志,也活跃在志愿者队伍中。不少家属是当年的军嫂,她们也积极参与进来,为抗疫使劲加油,也有属孩子辈的,原先与邻居长辈们接触不多,这些“叔叔阿姨看着长大的孩子”如今也主动站出来分挑重担。没有轮到的则当起了啦啦队员,为群里的志愿者、好邻居点赞,随时等待“应召出征”。
互助解困
楼里有一家住户,封控期间住着5个年轻人。也许平时不开火,家里储备的米面原本就不多,封闭一周后,几乎断粮,无奈之下向群里求助。群里马上有人回复“我可以提供10斤大米”、“我有面条、粽子可以拿一些出来”,还有人说:“我家有些蔬菜可以提供”,并且在群里晒了图片,装了满满一袋的卷心菜、土豆、白萝卜、挂面和红肠。更有群友直接把一袋大米放在了家门口,请楼长安排人员为困难住户送去。
在2号楼的高层区,有一户住着两位老人,儿子目前不在上海。楼长周灿获知后设法联系到老人的孩子,问他老人家里有什么困难。老人儿子委婉地道出了困境:家里余粮不足,母亲有高血压,也不知她的药是否还有……话音未落,群内连忙安慰他,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有人问,平时吃的什么高血压药?我家有缬沙坦胶囊可以提供;有人说,我给他们送些自己烤的面包;还有人说,我家烧了肉,明天给他们送点。随后,楼长周灿在群里说,她已受大伙之托去看望了两位老人,并送了一些菜和鸡蛋,老人现在状态还不错,若后续生活有什么困难,邻居们都会继续伸出援助之手,请老人家人放心,也请大家放心。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非常时期,若有小毛小病,寻医问药成了大问题。幸运的是,我们楼有医务志愿者,这使大家的封控生活很安心。有一天晩上,一个男孩子下巴不慎脱臼,一位老军医得知后迅速出诊,手到症除。热情的退休教授,被推举当上了购物团“团长”。就这样,一次次的互助活动让邻里关系不断升温。
群友同乐
虽说通过线上沟通,但这些都发生在身边,与自己和每一个家庭休戚相关。通过群里互动,大家分享信息,相互鼓励,为抗疫工作献计献策,为楼组长、志愿者鼓励点赞。每天群里热闹非凡,不亦乐乎。
不仅如此,群友们还在线上频频交流生活小常识,有些是关于蔬菜如何保鲜、织毛衣技巧、宠物饲养;有些是展示自己的厨艺,分享制作的菜肴和点心,无论是红烧肉、罗宋汤,还是鸡蛋饼,大家隔着屏幕都能闻到诱人的香味;海外女儿的越洋微信问候,让群里顿时温暖如春;老战友之间,重叙起同窗友情;群友里女中音歌唱家的歌声,抚慰疗愈了我们因被封控而焦躁的心;一张老照片,引出了一个与乒乓球球艺相关的故事......大家每天都会在群里浏览消息,参与聊天。正如一位群友说的那样——“这里是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地方”。此刻,我尽管没有居住在楼内,但在群里目睹了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的瞬间,不禁要为我们2号楼的芳邻们点赞,并要为这种当下社会亟需的正能量讴歌。
“草木会发芽,孩子会长大。岁月的列车,不为谁停下。”
这是电视连续剧《人世间》主题曲中的一句话。楼内刚好喜添了一个可爱的小虎娃,引发群内一片祝福声。我想这也象征着2号楼,象征着整个蓝天小区,在这个特殊的虎年春天,似刚刚诞生的宝宝,一切都是崭新的。
今年上海的春天,被困在了疫情里。老楼长朱老师在群上发了一封鼓励大家的长信,其中说道:“我们坚信,风雨过后,阳光一定会普照!期待摘下口罩的那天,我们不再只是在微信中认识的几零几,而是和几零几一一对上号的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是的,谷雨过后再无寒,人间芳菲皆向暖。我们在逆境中应树立信心,期待未来拥有更加美好的生活。有人提议说,等疫情过后,我们每家烧几个拿手菜,摆在每层的电梯间,请所有人从一楼吃到十八楼。人家有长桌宴,咱们就来个高楼宴!顿时群友们齐声附和,我也觉得这个提议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