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报名 不想毕业 四平社区的老年“霍格沃茨”开学

2022-03-04

  近日,四平老年大学里一早就响起了手风琴和钢琴的声音。这是2022年春季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与此同时,这所学校即将迎来自己的37岁生日。建校以来,校内的老师、学员、基础设施已经更换了好几轮,但报名队伍和教室里的热闹景象,多年来都好似同一幕。

  自成立以来,四平老年大学就像是有什么魔法,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退休居民加入进来。近年来,这里还出现了不少年轻面孔。

  当年轻教师走进老年学堂,文化反哺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

  周一上午10点,二楼音乐教室里坐满了人,大家正在练习手风琴。课桌紧凑、满眼都是乐器,来自上海爱乐乐团的手风琴教师王厉煜正在指导学员弹奏指法。三年前,王厉煜第一次来四平老年大学教学,他是学校里少有的年轻教师。

  “建校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在我们这里执教的大多是退休老教师,近两年有不少年轻老师也愿意加入进来,这是个很大的变化。”四平老年大学的校长李国英对这一现象感到很欣慰。

  学校建立之初,校方凭借自身有利条件和资源,想方设法做了不少工作,建立了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但老年大学的师资力量并不是特别稳定,有些高龄老教师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办法继续教下去了。不过在老教师、学员的推荐介绍以及李国英的奔走提议下,学校迎来了“新鲜血液”,年轻教师的加入让老年大学更具活力。

  目前,四平老年大学共有17名教师,年轻教师不在少数,其中最小的只有28岁。据李国英介绍,这些老师都很受欢迎,例如,人气最高的声乐课就是由同济大学年轻音乐教师所教授的。她说:“学校对老师的素质和师德都有很高的要求,很多学员都是‘追师族’,他们喜欢这里,也是因为跟老师投缘,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

  三十多年来,这里成为了退休居民的心灵寄托

  96岁学员坚持要来老年大学学习,迁居外区的学员依然每周赶来上课......成立三十多年,一直备受老年群体的喜爱,四平老年大学究竟有什么魔力?

  1985年4月15日,四平路老年大学正式成立,作为上海市第一所老年大学,一切都要慢慢摸索。从借用文化活动中心的小礼堂,到两间教室和一间办公室,再到如今的三层独立校舍,四平路街道一直在为老年大学争取更好的资源条件。

  硬件提升了,管理与教学也在不断创新。依托于首任校长、同济大学教授刘于艮设立的规章制度,老年大学每年都在完善管理工作。“我们每个班都有一名班长,负责日常事务的传达与管理,这样一来,教学活动开展起来更加有序。”李国英说。

  在教学方面,学校目前开设文史、书画、健身、体育、音乐、文艺、手工、计算机八大类专业,办学最高峰时,年办班130个,学员数达2684人。在疫情发生前,学校还开设了近十年的非遗科目,深受学员喜爱。李国英表示,之后若有条件,每学期都会对课程安排进行调整和创新,满足更多学员的需求。

  除此之外,学校还鼓励学员积极回馈社会,参加社区里的各类公益活动。此前,舞蹈班曾下部队为解放军演出,声乐班赴敬老院为老人演出,手风琴班多次为社区居民演出......在这个过程中,学员们本身也收获许多。

  从排队报名到不想毕业,四平老年大学在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帮助老年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生活、增强体质。在此意义上,四平老年大学不仅是学校,更是一个大家庭。有人在这里收获了知识,有人在四平路街道享受轻松愉悦的退休生活。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