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场人文讲坛 张伟然教授带你从空间上理解中国佛教

2020-10-12

  近日,在大隐书局创智天地店举办“大隐·五角场人文讲坛”第二辑第三讲

  第三讲是由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地理研究历史研究热带地理编委,长江大学楚天学者特聘教授,西泠印社社员张伟然老师讲述的《从空间上理解中国佛教》。

  1.佛教地理

  佛教地理是研究佛教在空间上发生发展的过程,乃至空间规律。佛教研究,如果从哲学上研究,是研究佛教地理;从时间上研究,是研究佛教史。我研究的佛教不是从地理上加以展开,也不光是从时间上对它加以讨论,我们主要是考虑到把佛教作为一个实体,来分析它在空间上的特征,比较重视教团、寺院等。

  2.中国佛教的发展大势

  佛教基本从三条线传入中国,最重要的线是红线。佛教从古印度北部传到中亚,再从中亚经过南疆,或者越过昆仑山到木盆西南部,分南北两道,到东疆汇合,经过河西走廊到中原,就是今天的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故事主要是沿这条线展开。

  第二条是蓝线,从印度南面走近海,沿着南亚和东南亚海岸线蔓延到中国东部。最先在山东半岛向南延,这条路今天叫做海上丝绸之路。

  第三条线,直接穿过喜马拉雅山到达青藏高原,这是藏传佛教。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引进,一部分到中国东部,传到中华大地。中国本土的佛教,我们叫做汉传佛教。用佛教里面的概念,主要是大乘佛教。从海上丝绸之路到东南亚,在这里慢慢传播,这叫做南传佛教,俗称小乘佛教。

  3.汉代佛教

  汉代佛教在洛阳、彭城(今徐州)兴起。洛阳是东汉首都,彭城是楚王都城。学术界普遍认为,洛阳的佛教是从陆地上传过来,彭城的佛教是从海上传来的。

  史料《高僧传》记载:“今至洛阳城,外至白马寺。”白马寺是后人追认的名称。为什么叫白马寺?

  寺现在成为佛教寺庙的通名,那些和尚们是从外国来的客人,他们到中国以后,最先由外交部接待。当时的外交部叫鸿胪寺,鸿胪寺把他们安顿在洛阳城西门的地方,别人把那个地方叫做寺里。慢慢这些和尚们住的地方专称为寺。

  4.三国西晋佛教

  三国西晋时期,佛教基本上沿着洛阳、彭城扩张。洛阳的白马寺、菩萨寺、满水寺、许昌、沧源、长安;东部以彭城为中心;西北在丝绸之路上的天水、敦煌,这些地方有寺院的痕迹。

  西晋以前,在阶层上主要是社会上层的人信佛教。到了东晋,佛教在空间上向全国铺开,在阶层上,从社会上层急剧往全社会迅猛地传播,所以佛教在中国大规模的传播是东晋十六国以后。

  5.南北朝佛教

  南北朝时期,佛教十分发达。当时形成很多学派。南中国中心非常稳固,最大的中心是建邺,南朝的都城。跟它差不多的是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当时在江陵。再比它稍微次之的是长江上游的成都。太湖流域是苏州。

  北方不一样,北方最先在凉州。北魏统一后把那些和尚全部迁到北魏都城,首先在大同。后来因为孝文帝迁都,北方佛教中心才南迁到洛阳。北魏分裂成东西魏,北方的佛教中心也随之分成东西两个,东边在东魏和北齐都城邺城,今天河南安阳附近;西魏在长安,今天的西安。

  由于北周灭了北齐,毁了邺城的中心,隋代后佛教一直稳定在长安。

  6.唐代佛教

  据考证,唐前期有834所寺院,唐后期有664所寺院。

  在唐前朝,寺院分布最大的在长安。唐后期有一点小的变化,南方一些地区,寺院分布逐渐变大。两晋过渡是中国历史上发展的一大关键,唐代的前后期,以安史之乱为界。

  安史之乱是江南发展的转折点。从公元8世纪到现在,持续的十二三个世纪里一直稳居全国经济文化发展龙头地位的,就是从中唐开始。中唐以后佛教最发达的地区一直稳定的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东南一带。

  7.宋代以后的佛教

  我请教过几个佛教史大家,他们觉得宋代以后的佛教叫民俗佛教,因为佛教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十六国以前,是传播,那时候是把印度的“饭”端到桌子上,我们从南北朝的时候慢慢“吃”,“吃”到隋唐的时候消化,然后发展出一些具有中国特征的宗教。到宋代以后完全消化掉了。

  宋代以后,从空间上讲,最发达的地方,稳定的位于东南一带,以太湖流域为中心。

  8.名山系统

  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名山系统,明代以后形成四大名山之说: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从香火旺盛程度来说,普陀山相当于五台山的十倍甚至百倍。

  山的体系是怎么建立起来的?中国人在古代的时候对“4”非常有讲究。云南的鸡足山,它完全可以成为第五个,但是我们不喜欢五大名山,只喜欢四大名山。

  9.佛教地理的开端

  佛教地理的研究,从上世纪就有了。日本人最先是从研究传输线路和佛教分布地点开始的,以前他们只研究高僧和寺庙。我们从八十年代以后,研究石窟寺、佛教考古。还有一种,从香港学者开始,研究佛教宗派。

  10.佛教地理的近期进展

  研究理念的突破

  日本人最先开始研究佛教的时候只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僧人,一个是寺院。我们现在认为佛教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首先是宗教实体,宗教实体是通过僧人和寺院两个主要因素加以界定,但是佛教有一个学术的层面:佛学。从事佛学研究的肯定不都是僧人。还有一个是信仰层面:不出家,但是信仰佛教。从九十年代开始,我们将佛教分成三个层面加以探讨,信仰层面、宗教实体层面、佛教学术层面,三个层面讨论以后再加以区域的综合。

  新技术手段的应用

  我们有很多新技术开始使用,GIS、数据库、图面化等。现在做研究可以把寺院僧人的分布做成动态图,结合佛教地理,可以做很多新的工作。在上海周边有很多市政就是因为寺庙而慢慢发展出来的,比如龙华镇、法华镇、南翔镇、方泰镇等,镇的名字原来是寺庙的名字。

  11.明清江南观音香汛

  这个图是我自己画的。观音菩萨每一年有两个生日,春天一个,夏天一个。烧香在长三角一代有两个观音的圣地:天竺山和普陀山。

  我发现以杭州湾为界,杭州湾以北,一般是到杭州去烧香,杭州湾以南,直接去普陀山烧香。过去一共有11府,上八府下三府。上八府一般是直接去普陀山烧香,下三府一般是在杭州烧香。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男性出门很方便,女性出门却有种种束缚。只有一件事情,是没有理由阻拦女性出门的——烧香。因为烧香要么求财,要么求子,都是为了夫家发达。据史料记载,明清时烧香的香客,至少六七成是女性。这对于传统社会里女性生活的意义非常大。

  演讲结束后,张伟然老师与现场听众进行了互动,为听众解疑答惑,一起探讨中国佛教。

  张老师您好,南派和北派佛教之间有很大的区别,比如祈福,现在还有这样的区别吗?

  你好,一般来说,佛教里是不能叫南派北派的,在禅宗里有南禅北禅的说法。

  南北佛教差异确实是存在的。因为各地的民俗有差别。佛教中国化是全方位的,很多习惯是有地域性的。这种地域性的差别是大于佛教内部的所谓义理的东西。

  我以前研究过一个问题,有一个重要的宗派天台宗,它的祖山在浙江的天台山得名。唐代是天台宗形成非常重要的时期。在唐中叶前,天台山有两个组体,一个在天台山,一个在湖北当阳。这两个地方的差别在于,湖北当阳是交通很发达的地方,不同宗派来来去去,既传天台宗又传律宗,还传禅宗。

  2008年左右我提出一个命题,我们研究中国的宗派,不仅要研究这个宗派,更重要的是研究中国宗派的地域形态。同样一个宗派,不同的地方差异就大得多。中国佛教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会全面一些。

  在接下来的每个月,“大隐·五角场人文讲坛”将陆续邀请郭永秉、张晓虹、段怀清、江晓原、夏德元、叶舒宪、胡晓明等知名嘉宾,他们将会带来不同主题的文化讲座,请持续关注大隐书局公众号,了解更多活动详情。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