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孩子内驱力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2025-05-27 来源:上海杨浦 在信息爆炸与教育变革的时代,如何帮助孩子突破“被动学习”的困境,唤醒内在的成长动力,成了很多家长关注的问题。为帮助家长更好地看见孩子的真实需求,打破传统教育中的控制式沟通,构建以尊重、信任和引导为核心的亲子关系,营造主动探索、自我驱动的学习生态,近日,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家长学校邀请上海体育大学心理学院教授贺岭峰为家长带来主题为“如何培养自主高效的学习者”的专题讲座。。
很多习惯都是在小学养成的,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的自主和高效呢?
五大核心观点 揭示“真正的学习”
许多家长误以为“完成作业,考好考试”就是学习的终点,但贺教授指出,真正的学习需要从表象走向本质。他通过五个核心观点,揭示了学习的深层逻辑。贺教授强调,学习的外在目标不是“记住答案”,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的学习应让孩子在解决问题时展现“智慧”,而非机械重复。比如遇到难题时,能不能想到不同的办法来解决,而不是只会照搬课本上的答案。学习是大脑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与创新的过程。学习的本质是思维建构,知识的积累只是起点,思维的重构才是学习的核心,学到的知识不能只是零散的小碎片,而要把它们像搭积木一样连在一起,变成一个有条理的整体。这样孩子才能记得牢、用得上。贺教授还谈到了学习的动力,他说学习的动力是效能闭环,缺乏成就感的学习如同无源之水。如果每次努力后都能有一点收获,比如做对了一道题、学会了一个新知识,孩子就会越来越有信心,也会更愿意继续努力。贺教授建议家长通过“过程性评价”而非“结果性评判”,帮助孩子调整策略、优化学习路径。就像打游戏时马上能看到得分一样,学习的时候也需要有人告诉孩子哪里做得好、哪里可以改进。这样他们就能更快地进步。贺教授还提醒家长关注孩子的睡眠质量、营养摄入与情绪状态,为高效学习提供“硬件保障”。大脑就像孩子的“学习小机器”,如果它休息得好、吃得健康、心情愉快,它就能工作得更好。所以要好好吃饭、早点睡觉、保持好心情!
五大“隐形杀手” 揭示学习动力流失根源
贺教授指出在学习中“关系”尤为重要,隐性对抗是学习的“慢性毒药”。如果和爸爸妈妈、老师或者同学的关系不好,比如总是被批评、被命令,而不是好好说话,就会让人不想学习。心里不开心,脑子也就不愿意动了。贺教授强调,家长需先帮助孩子管理情绪,心情平静愉悦才能回归学习状态。因为当孩子觉得压力大、很焦虑的时候,大脑就没办法好好思考。
然而,过度强调“缺点”会扼杀孩子的主动性。如果大人总是指出孩子哪里做错了,而很少表扬做得好的地方,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就不敢再去尝试新东西了。此外,疲劳状态下,孩子即使坐在书桌前,也难以专注。贺教授建议家长科学安排作息,避免“熬时间”的学习方式消耗孩子的元气。最后,零散的知识点如同沙上建塔,缺乏根基,家长需引导孩子建立“知识地图”,让孩子学会自己总结知识,通过归纳总结实现深度学习。
七大策略帮助家庭 构建“支持型学习生态”
讲座的最后,针对家长最关心的实践问题,贺教授提出了七大可操作策略,帮助家庭构建“支持型学习生态”:
关心孩子“五件事”。学习的根基在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与情感需求,孩子的身体、情绪、收获、关系、动力是家长需重点关注的五大维度。
养成“五自学习环”。从“被驱动”到“自主成长”,是学习者的必经之路。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自设目标、自寻策略、自增练习、自行反馈、自我奖赏,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常问“神奇三问句”。提问是思维的钥匙,比如:“时间需要多久?”“顺序是否合理?”“后续如何安排?”三问句助力孩子培养时间观念,规划能力以及自我奖赏能力。
看清学习“三关系”。快与好、优与差、忙与闲应该要辩证思考,帮助孩子避免偏激与焦虑,高效学习。
找到生命“三天使”。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习的“助推器”,天使家人、天使老师、天使同学的正向支持,能为孩子提供情感与资源保障。
加强孩子“三动教育”。家务劳动、班级活动与体育运动,既能释放压力,又能培养责任感与协作力,身体与思维的协调发展不可或缺。
幸福人生“666”。贺教授以一个实验告诉家长学习不是补短,而是扬长。他建议家长应该至少为孩子创造6次成功机会,让他能从小到大逐步建立自信与目标感。
这场讲座不仅为家长提供了科学的教育方法论,更传递了一个核心理念:学习不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而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 家长的智慧在于“退后一步”,用信任与陪伴为孩子点亮内在的光,让学习成为他们生命中自然生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