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多元协同培育和监管体系 推动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
2025-04-28 社会组织是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区民政局坚持以社会治理方向为指引、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积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当前,我区共有社会组织850余家,社区备案群众活动团队1760余家,社会组织从业人员1.9万余人。杨浦社会组织已成为助力答好杨浦“三篇大文章”的重要力量,在推动构建城市治理共同体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党建引领,把好管理“方向盘”
党建引领“一盘棋”
以党建赋能社会组织管理,形成党建工作指导部门、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行业管理部门、各街道齐抓共管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格局。同时,依托区社会组织促进会,为区内社会组织落实党建提供全过程联络与指导服务。
力量拧成“一股绳”
严格落实社会组织党建“六同步”机制,在成立登记、章程核准、年度检查、规范化建设评估、专项抽查、教育培训等环节同步推进党建工作,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积极推进“三新”领域社会组织工会建设及妇联建设,截至目前,阳光社区服务管理中心、缘聚青年社工师事务所等70余家社会组织已建立工会,福象新江湾城老年福利院、红日养老院等10余家社会组织建立妇联。
事务办理“一站式”
跨前一步、主动作为,制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登记告知书》,对党建、年检、非营利性等各类重要事项进行事先告知,提升登记效能。聚焦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强化登记服务水平,快节奏促成星力泰克科技创新研究中心、滨江海角产业创新促进中心、区科创促进会等社会组织成立,并迅速发挥作用。
强化功能,打造发展“增长极”
优化自身建设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聚焦街道“两会一中心”建设和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建设,集约资源、规范指导,夯实基层社会组织培育管理,2家培育基地入选上海市示范型社会组织培育基地。发挥等级评估作用,截至目前,我区获评估等级社会组织224家。4A级社会组织杨浦区滨江治理联合会发挥重点产业集聚优势,形成城市建设、绿色低碳等领域创新创业优质项目110余个,为区域人才高地、创新创业环境营造作出积极贡献。
深化品牌建设
探索社会组织协商机制。初步拟定《关于推进本区社会组织协商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搭建“18+12+2”的“专业+社区+协会商会”协商联系点网络体系,确定年度协商议题机制,建立社会组织协商高校智库,打造社会组织协商“杨浦模式”。区科创促进会自2024年初成立以来,搭建“政产学研投”融合平台,围绕产业对接主题累计举办80多场特色协商活动,推动近50家企业落户我区。
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开展“商圈夜市社会组织招聘活动”,以“直播带岗”衔接“线下招聘”方式,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去年全年共提供就业岗位630余个,最终录用610余人。
推动参与东西部协作交流。15家社会组织通过“秀带”咖啡、乡土文化创变营等形式,助力对口帮扶工作纵深发展。开展“一杯咖啡的温暖”公益主题活动,以“慈善+咖啡”形式倡导人人慈善、弘扬公益精神。
搭建交流展示平台。组织开展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案例征集活动、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我为杨浦创新发展献一计”系列座谈会等各类活动,选树了一批优质案例和项目,9个项目获评市级荣誉。
强化队伍建设
通过赋能培训,提升社会组织人才综合素质。聚焦社区社会组织、新成立社会组织、参评社会组织等,去年分层次、分领域、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了共计10余场主题培训,覆盖1000多人次,为社会组织发展赋能增力。通过扩大宣传,普及社会组织业务知识。在“杨浦民政”微信公众号开辟“活力治理”“便民问答”等专栏,通过“小民课堂”及时解读社会组织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要点,通过案例展示、活动呈现等进一步宣传优秀典型做法,引导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
多元聚力,织密监管“防护网”
多渠道压实责任
发挥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完善“区级联席会议—联席会议办公室季度会议—专题会议”工作机制,畅通沟通渠道,强化名称管理、重大事项报告、年检以及规范化评估等工作部门联动,推动指导社会组织加强行为自律。
多层次高效管理
夯实日常管理。按照“临期”和“过期”标识,对社会组织分类梳理、主动对接,推动社会组织及时办理延续或注销,确保全区存量社会组织在有效期内运作,去年共推动注销26家。结合规范开展社会组织年检,加大财务审计和实地抽查力度,去年共抽查110家,发放《整改通知书》189份,《管理建议书》81份,结合提醒敦促、约谈负责人等及时推进落实整改。突出专项监管。开展社会组织名称管理、节庆展会论坛专项治理、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专项整治、社会组织评选评奖活动和收费行为自查自纠等专项行动,切实提升社会组织监管质效。
多角度监督问效
着眼执法力度。突出排查“僵尸型”社会组织,执法撤销一批、责令整改一批,着力消除社会组织领域风险点,净化社会组织发展环境,2024年共撤销6家。着眼预警网络。持续推进区、街道、居委会三级预警网络建设,不定期完善预警网络信息员队伍信息,开展预警网络培训,加强社会组织运行动态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