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理工团队研发的仿生机器人破解“耐力密码”
2025-04-27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引发关注。不少人都在围观,我国人形机器人“赛道”到底是什么水平?
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典型应用形态之一。由上海理工大学李清都教授团队率领的上海卓益得机器人有限公司此次共派出两支战队参赛,均为自主研发生产。其中“行者二号”赛队夺得季军,“EAI”战队以第五名成绩成功完赛,续航能力全场第一。
这一成绩不仅验证了肌腱仿生驱动技术的可靠性,更展现了我区企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实力。
轻量化设计突破续航瓶颈,仿生技术显优势
比赛中,“行者二号”凭借1.7米的适中身高和仅28公斤的整机重量,成为全场最轻的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之一。其采用的肌腱仿生驱动技术,通过绳索模拟人类肌腱的耦合发力机制,将多个电机能量动态分配至关节,大幅降低能耗。
上海理工大学机器智能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卓益得机器人创始人李清都介绍,从运动学原理来看,轻量化极大提升了机器人的运动灵活性,使其能敏捷完成转身、跳跃等复杂动作,轻松适应多样化任务场景;从能源管理角度在确保结构强度足以支撑复杂任务的同时,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为长时间稳定运行提供保障,拓展了应用边界。“这一设计使‘行者二号’在不更换电池的情况下,可连续行走6小时、奔跑4小时,最高速度达每小时9公里,远超同类产品。”
十年技术沉淀,破解“人机共跑”难题
此次参赛的“行者二号”是团队十年技术积累的结晶。2015年,团队曾以0.8度电行走134公里的纪录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十年间,团队通过跨学科合作,攻克轻量化与续航的双重挑战。
技术团队包括机械工程、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生物力学和能源管理等领域的专家。大家围绕结构、控制、感知和能源四个方面展开多学科交叉合作。机械工程团队主要负责机器人结构设计和驱动方案优化,人工智能团队则专注于步态优化和自适应控制,材料科学团队帮助打造更轻量化的结构,而能源管理专家则专注于电池和续航优化。比赛中,“行者二号”在复杂地形中灵活转身、稳定奔跑,其关节控制精度与能量回收机制尤为突出。
从实验室到产业,赋能多领域应用
作为业内率先推出的基于肌腱驱动的全尺寸双足人形机器人,“行者二号”已与多家企业展开合作。该机器人可广泛应用于康复医疗(辅助步行训练)、物流配送(复杂环境长距离运输)、灾害救援(地震搜救)及工业应用等领域。其轻量化设计与高能效特性,为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场景”提供了技术支撑。
此次赛事中,上海卓益得两支战队充分展现了其技术的成熟度。团队下一步将加速技术转化,推动“行者二号”在更多场景落地。李清都说:“实验室中的技术突破需要产业化落地,才能真正改变现实生活。”
未来,企业将在动态环境适应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上做进一步提升,探索如何让机器人更高效地调整步态,适应不同的地形、坡度甚至气候条件,最终推动仿生机器人产业化。通过和产业界的合作,加速技术转化,让仿生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真正发挥社会价值,让科技服务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