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养老”触手可及——人大助力绘就为老养老事业新图景

2025-04-25

  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近年来,区人大常委会江浦路街道工作委员会始终将推动社区养老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作为践行人民城市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的重中之重,把老年人的“关键小事”作为依法履职的“头等大事”,悉心听意见、精心谋创新,用心绘就社区“幸福养老”新图景。
  履职“沉下去”,民意“浮上来”
  江浦路街道人大工委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作用,以每月联系服务群众日为契机,组织代表履职深入一线,常态化收集社区老年人各类意见需求,特别是重点聚焦独居、失能、高龄群体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认真研究分析,提出意见建议,加强跟踪督办。针对养老服务价格高、适老设施不足等共性问题,组织代表开展专题调研,形成《建立老年人健康数字云平台,设立医疗机构“老年就诊”绿色通道,为老年人的健康打通最后一百米》《增设江浦地区养老床位》等一系列高质量建议,积极推动政府落实办理,切实解决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
  街工委把开展民生实事项目监督作为保障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组织人大代表集中视察、集中座谈听取意见等方式,不断健全“走实地、查实情、督实效”的全链条监督机制,对“家门外”的养老院建设,“家门内”的适老化改造等开展专题调研,掌握“一手”资料,摸清为老服务底数,推动实事办实、好事办好。截至去年12月,江浦路街道新增养老床位300余张,完成49户居家适老化改造,建成5个家门口养老服务站点,为4000余名60岁以上老人提供健康体检、认知障碍及心理筛查。
  健身走出门,服务送上门
  江浦路街道人大工委积极探索“嵌入式、融入式、开放式”平台功能建设,在辽源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江浦路街道基层实践站,根据社区老龄化持续走高趋势,开辟占地近千平方的老年人专属健身房——阳光康健驿站,以“适老型设施+专业型运营+特色型服务”的模式,为老年人打造出“健身走出门”的理想场所,形成健康惠民的新时尚。
  同时,注重将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与发挥人大职能作用结合起来,针对辖区近2000 名特殊困难老年人群体,通过与职能部门共同调研,摸排建立包括服务意愿、健康状况、政策待遇享受情况、居住环境安全状况、家庭成员赡养情况及关爱力量的服务程度等六大维度的评估体系,按照服务方式与频次创新设计了“红(高危)、黄(次高危)、绿(基础关怀)、蓝(潜力转化)、灰(退出管理)”五色服务动态管理机制,并采用“电话巡访、入户巡访、线上巡访”等灵活多样方式,定期开展常态化关爱服务。目前累计开展了12.94万人次的常态巡访,问题解决率达92%,大大提升对特殊困难老人的关爱效果。
  法治筑防线,养老稳根基
  法治保障是推动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和坚实后盾,街道人大工委一方面普法维权“双线并进”。积极探索“法律法规及政策宣讲”代表专业小组运作模式,组织青年律师、就业指导师、金融保险理财师等专业团队在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站点组团式开展防诈骗、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等专题普法,以案例解读、短视频等通俗形式提升老年人法律素养。同步设立法律咨询窗口,为老年人提供权益维护“一站式”服务。
  另一方面,赋能跨越“数字鸿沟”。推动社区开设智能技术培训课程,帮助老年人掌握运用智能手机。及时跟进市人大的“数字人大”建设工作,推进“一站赋一码,码上找代表”,为人民群众便捷联系代表、代表便捷反映问题提供信息化支撑,让老年人“指尖发声”更便捷。同时,在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站继续保留人工窗口和传统服务方式,确保为老服务不被“技术排斥”。
  民主促参与,共治享幸福
  老年人是社会的宝贵资源。江浦路街道人大工委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不断挖掘并激活养老服务的内生动力,建立了一个“老年人才库”,引导低龄健康老人参与社区治理、科普教育、关心下一代等工作,让“银发人力资源”成为基层治理的补充力量。去年11月,以“六个老旧小区能合并成一个吗,3223 户愿意破墙吗”为主题的“人民城市·人人议事厅”基层民主实践活动在街道举办,活动中老年人与市区人大代表、政府职能部门及专家共商解题之道,也激发了老年人参与基层治理的主人翁意识。
  结合重阳节等节点,街道人大工委还开展敬老爱老主题活动,在五环、张家浜等居民区推开楼道美化、睦邻空间营造等举措,以点带面将尊老文化融入社区肌理,实现了老龄化应对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创新治理的转变,切实为老年群体托举起了“家门口”的幸福晚年。

分享到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