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研究像做“番茄炒蛋” 复旦人“回答”
2025-03-25 怎样做到交叉创新?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曾用一道家常菜妙喻交叉研究:番茄炒蛋的精髓,在于蛋液裹挟着番茄的酸甜,在高温中交融出全新风味——这绝非番茄与鸡蛋在沸水中简单烹煮、各自为政的叠加。
在复旦实体运行科研机构中,一个个独具特色的“科研厨房”,汇聚了一批术业有专攻的“大厨”,用融合创新来烹制兼具科学与温度的“佳肴”。在融合中突破边界,在包容中孕育奇迹,在坚守中定义未来,这就是复旦人对“何以交叉创新”的回答。
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传统学科的边界逐渐模糊,单一领域的研究难以全面应对现实中的多维度挑战,学科交叉已成为推动创新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途径。那么,交叉创新究竟有多神奇?
成立于2015年的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简称“类脑院”),是复旦首批设立的实体运行科研机构,也是国内高校最早成立的脑科学与类脑前沿交叉研究机构。类脑院加福民团队全球首创的“三合一”脑脊接口技术,帮助瘫痪者再次站立行走。
曾为复旦新生开学典礼精准预报天气的“伏羲”天气大模型,背后缔造者是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简称“AI3院”)研究员李昊。复旦AI3院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在复旦大学CFFF智算平台、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一系列重大建设任务中承担重要使命,成为复旦大学AI for Science、AI for Social Science & Humanity战略的中坚力量。
“去年,中国老年人口超过3亿,预计2045年之前达到5亿。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响应增进老年人福祉和发展银发经济的国家战略要求,是我们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就关注的问题。”谈及老龄化,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简称“老龄院”)副院长胡湛教授总有一种紧迫感。作为中国高校中首个实体老龄研究院,老龄院以“大科学时代的跨学科老龄研究”为核心命题,积极探索老龄社会治理的“中国方案”。
成立于2021年的生殖与发育研究院(简称“生发院”),专注一项社会关键命题——生育。从不孕不育到胚胎发育调控,许多问题不仅关乎科学前沿,更牵动着无数人的幸福。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黄荷凤院士、徐晨明主任开设的生殖遗传联合门诊已接诊了数千个基因疾病病例。他们研发出的综合性无创产前筛查新技术,实实在在造福千家万户。
“做交叉研究,关键在人,关键要有共鸣。”类脑院院长冯建峰感悟颇深。数学专业出身又跨界至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他,本身就是学科交叉的先行者。“如果你只专注于单一学科的研究,那么这里可能并不适合你。”冯建峰直言,传统培养模式造就的“学术单色板”很难适应大科学时代的科研范式变革。
“就像詹天佑修铁路,不同学科的团队以同一座山为目标,从两头挖隧道、争取在中间会合,但也可能各自挖了一条平行线而完美错过。”老龄院副院长胡湛,形象地给“交叉研究”打过一个比方。经过几年的不断“试错”,老龄院锁定了三大研究赛道:衰老与主动健康治理、数字养老与AI向善、银发经济和养老产业创新。
“刚来复旦时,我作为后辈去找穆穆院士请教,我不完全赞同他的一些观点,他作为大科学家非但没有生气,还跟我探讨了很长时间。”回想当时,李昊仍觉感动。不同的学术观点碰撞,不仅没让老师之间伤了和气,反倒因此建立起新的友谊与合作模式。
生发院教授丁国莲,既是临床医生,又在科研一线。她所在的发育源性疾病研究团队,关注生命早期不良环境暴露对远期健康的影响,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等。“这就要求我们要与其他多个学科进行研究合作。”她说。
创新不是孤独的苦思冥想,期待这片热土上,更多前沿思想碰撞出创意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