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浦路街道破解求职困境 从迷茫到开启新篇章

2025-02-25

  江浦路街道聚焦2030和4045就业群体,尤其是应届大学生、低保家庭困难大学生、就业困难人员等,创新构建“一环+两核+六站点”的闭环就业服务链,即以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为轴心,引领“江浦汇·宝地”乐业空间和“江浦·睦邻”乐业空间“两核”支撑,带动六个就业服务自助服务站点充分释放“大能量”。通过走访排摸,明晰需求,建立微信服务群,完善就业服务数据库,确保服务对象的底数清、情况明。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引领,开展定制化及一对一个案辅导等分类指导、错位服务,推进就业服务提质增能。
  今年伊始,在全区推出了2025乐业杨浦“一圈、双链、N+服务”促进就业专项行动,依托“15分钟就业服务圈”载体为地区求职者提供多样化服务举措,小刘便是江浦路街道就业服务站点的一名求职者。
  在项目工程单位从事文职岗位近5年的小刘,离职后始终难以找到工程单位的相关工作。面对求职困境,他感到迷茫无措,来到了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睦邻乐业空间,希望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出路”。
  求职困境:观念固化与渠道单一
  小刘在工程项目行业找不到文职行政类的相关工作,虽也尝试过投递其他行业,但要么简历石沉大海,要么面试后再无下文,感到迷茫无措的他萌生了“做保安”的想法,认为门槛低,又不需要什么工作经验。通过耐心问询后,指导老师发现小刘的求职目标主要集中在工程单位的文职岗位,并未尝试过投递与自己个人能力相适应的岗位。小刘主要通过传统招聘网站投递简历,缺乏对多元化求职渠道的了解,如市区街道各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行业专场招聘会等。此外,指导老师指出,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服务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小刘应该适应市场变化,转换职业方向。
  转变观念:探索服务业
  指导老师首先帮助小刘转变就业观念,引导他认识到一份工作岗位并不代表固定的职业方向。通过周哈里窗工具和SWOT优势分析,结合小刘的工作经历与兴趣爱好,指导老师帮助他梳理出自身的优势价值体系。小刘逐渐意识到,自己在文职岗位中积累的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办公软件操作技能,完全可以迁移到服务业的相关岗位中,并确定了初步求职方向:采购、客服等服务业岗位。
  拓宽渠道:多元化求职赋能
  为了帮助小刘提升求职效率,指导老师从求职渠道、岗位分析、简历制作、形象礼仪、面试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指导。小刘开始关注市区街道各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并学习了针对岗位分析能力提升的主题微课。通过情景演绎和对比分析,他逐渐掌握了面试中的应对技巧,并表示:“下次面试前我一定要来找老师做指导。”
  适应市场:成功转型服务业
  小刘开始尝试投递服务业的相关岗位,如采购、客服等。在求职初期时候,小刘总会萌生“逃避”心态,觉得自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对此,指导老师首先对其积极主动寻求工作机会的态度表示了肯定,再者鼓励其关注自身优势并利用学习过的岗位分析方法确定合适岗位。听取建议后的他不再轻易放弃,而是从每一次失败中总结经验、调整策略。
  最终,在指导老师的推荐下,将小刘的优势与岗位的需求逐一匹配后,小刘成功入职了一家电影院的客服岗位,开启了职业新篇章。
  职场点睛:转变观念,拓宽渠道,适应市场
  职业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转变就业观念、拓宽求职渠道、适应市场变化的过程。面对求职困境,首先要打破固有思维,之前从事的岗位、自己的兴趣爱好都不一定会是沉没成本,都有机会转换为独一无二的职场优势。其次要主动了解多元化求职渠道,提升求职效率;最后要顺应市场需求,灵活调整职业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分享到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