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多个学生和教师获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

2025-01-20

  第十三届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颁奖典礼于近日在上海儿童艺术剧场盛大举行,表彰为上海科普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组织。
  我区多个学生和教师获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张立宸获得青少年科技励志奖二等奖;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蒋鸣起、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黄家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张天阅获得青少年科技励志奖三等奖;上海市存志学校 汤子涵、上海民办打一外国语小学 陈彦航、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高铭宇 获得青少年科技励志奖提名奖。此外,区青少年科技站周建军老师获得科普管理优秀奖三等奖。
  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是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上海科普事业深入持续的发展,充分发挥科普奖励的引导作用,由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于2012年设立的科普类奖项,是全国首个由社会力量出资的综合性科普奖项,也是上海市首个市级科普类奖项。其中,科普贡献奖是授予在本市科普教育、科普宣传、科普管理或其他科普公益项目中创造显著效益,具有典型、代表性科普项目成果的个人或组织。
  本届励志奖启动申报以来,区少科站坚持公正公开公平原则,广泛发动与精准指导相结合,确保每一位符合条件的学生能有机会参与申报。
  一方面区少科站通过官方网站、学校通知等多种渠道,广泛发布申报信息和要求,确保信息覆盖到区内所有可能涉及到的单位和学生个人。另一方面区少科站还注重精准指导,提供个性化的申报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优化申报材料,提升申报质量。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获奖师生的风采吧。
  获奖学生风采
  张立宸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青少年科技励志奖二等奖
  我从小热爱科学,热爱科技,高中之后参与到了杨浦区高中生双进入活动中,在基地导师的指导下,用单摄像头与平面镜实现双目视觉的思路,完成了“'人生起伏,镜在掌握’基于平面镜的分体式俯卧撑智能助手”课题。该课题曾获得赛复创智杯一等奖,第39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之后,我又进一步完善了我的课题,获得了明日科技之星一等奖的荣誉。然而,我对科学,对真知的追寻并未停止。我参与了上海交通大学“学森挑战计划”材料方面的学习,来到交大参与超级电容器以及遗态材料的探究活动,并获得了优秀学员的称号。希望我的科创之路没有尽头,我欲上下而求索。
  蒋鸣起 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现就读于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
  青少年科技励志奖三等奖
  我兴趣爱好广泛,乐于助人。喜欢动脑动手,科创作品“面向不同天气和坡度的自走式车载智能升降三角警示牌”获得全国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银奖,上海市明日科技之星一等奖,上海市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一等奖,上海市“雏鹰杯”科创达人挑战赛一等奖等,被授予杨浦区青少年“科创先锋”“新时代好少年”等荣誉称号,还受邀参加了中非青年论坛、顶尖科学家论坛、全国青少年未来科学日等多项科创活动。
  进入初中的我继续着自己的科创道路,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大赛铜奖,上海市未来工程师一等奖,上海市“雏鹰杯”科创达人挑战赛一等奖等。如今,科创已成为我最好的伙伴,让我找到了学习的意义,让我离发明家的梦想越来越近,也让我变得更加自信。
  黄家骥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青少年科技励志奖三等奖
  科学是我的挚爱,因此我愿意长期投身于科技创新实践、并为之不懈追求和努力。我不仅积极参与学校及社会上举办的各类科技活动,而且总是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决心去探索未知的世界。面对挑战时,我勇于尝试新思路、新方法,在失败中寻找经验教训,在成功中总结规律。正是这种对科学无限热爱的态度以及不断进取的精神,让我获得了许多的荣誉。我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多个奖项、多项专利,并在2024年第76届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荣获金奖。
  张天阅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
  青少年科技励志奖三等奖
  我从小热爱科技创新,对物理、化学、计算机和工程领域充满兴趣,擅长动手实践和创新。其中,我主导设计了一款高树果采摘机器人,通过双抱臂和四抱臂攀爬结构,提高了采摘效率和稳定性,解决了攀爬和避障的技术难题。我还将深度神经网络算法应用于果实识别与采摘,推动了农业自动化的发展。
  作为上海交大附中机器人社团社长和科学与技术学术部副部长,我积极组织并参与了FRC赛事、科学节等活动,通过这些努力激发了同学们对STEM领域的兴趣和热情。我很荣幸获得2023年丘成桐中学科学奖(计算机)二等奖,并入选了上海市“英才计划”和“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
  我始终相信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未来,我希望通过不断探索和学习,改善人类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创造一个更加高效、安全的社会环境并贡献自己的力量。
  汤子涵 上海市存志学校
  青少年科技励志奖提名奖
  我自小就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与热爱。在校内外的科技社团中,我积极参与各种科技创新项目,在老师指导下,我完成课题——“新江湾湿地宝藏地图-药用植物资源探秘”的研究,获得了“明日科技之星”活动一等奖,获得了广泛关注。我希望能够通过该项目帮助人们认识和利用好隐藏在身边的中草药,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做出贡献。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我也曾面临过诸多挑战和困难。同时也培养了我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勇于探索的态度,成为我在科技创新道路成长的宝贵财富。
  陈彦航 上海民办打一外国语小学
  青少年科技励志奖提名奖
  我从小就喜欢动脑,喜欢动手。在幼儿园阶段就通过“变废为宝”环保创意活动崭露头角。我从最初天马行空式的广泛创作,逐渐形成面向老年人和残疾人关爱的特有科创风格和路线。
  在5年多的科创历程中,我先后参加并获得了2023“雏鹰杯”红领巾科创达人挑战赛一等奖第36届、37届和38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意二等奖,第15届、16届、17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二等奖,第8届上海市“未来科技之星”二等奖等多项荣誉。我相信只要用心观察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大胆设想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变的更加美好。
  高铭宇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青少年科技励志奖提名奖
  我的科创之旅始于小学,并在求学路上不断深化与拓展。我的成长历程让我明白了"勇于尝试才能成功,科创可以开启思维之门"这一人生信条。高中伊始,我的科创活动更趋专业化和深入化。在"点木成金"项目中,我探索了椴木木屑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创新应用,通过这项研究,我对新能源领域有了更深入的探索,也让我我的科创能力实现了全方位的发展:从最初的观察和简单创新,到如今能够进行深入的技术研究和实践应用。我坚信,这些宝贵的经验将为我未来发展铺就一条坚实的道路。
  从获奖同学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同学自小便对科学怀有浓厚的兴趣与热爱,这份热爱如同深植心中的种子,随时间推移逐渐生根发芽,最终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这段早期的探索旅程,为他们日后的科技创新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同学的家长对他们的梦想给予了全力的支持,而学校也提供了一个开放包容的环境,鼓励孩子们勇敢追梦。正是这样的支持与鼓励,让这些孩子成为了青少年励志的典范,也激励着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要勇于追寻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不懈奋斗。

分享到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