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改革促创新 激发人民城市发展新动能——专题会议委员发言摘要一
2025-01-15 近日,区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举行专题会议。委员们围绕“抓改革促创新,激发人民城市发展新动能”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张莉
焕发杨浦工业锈带新动能,引入更多从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企业,借力市经信委和同济大学共同成立的服务型制造创新与研究中心,不断助力杨浦新质生产力发展。
金颖
创建人工智能产学研融合平台,构建“科技+企业+投资”三方平台机制,实现人才资源优质配置共享;建立企业化运作模式,创新和完善管理体系;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形成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
张庭赫
提升科技服务业软实力,要重精准,聚焦12条细分产业链,将科技成果转化直接定位落地到高校二级学院;添动能,继续发挥上海技术交易所优势,加大科技服务机构扶持力度,做强技术经纪人队伍;拓空间,活化利用工业遗产,拓展大学科技园等创新载体面积。
蔡永杰
针对企业壮大后外迁问题,建议增强空间供给,关注成长型和研发密集型企业空间扩展需求;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服务精准度,助力企业稳健成长;完善产业链与创新生态,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深化与复旦、同济等高校技术合作,加强海外人才引进。
袁文顺
加快盘活杨浦滨江中北段低效能用地,开展摸底清查工作,建立用地信息数据库;培育创新产业,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给予创新产业政策扶持;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搭建产业公务服务平台;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和配套服务。
蔡文龙
重视智能制造等前沿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高校企业双向对接平台,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优化高校学科设置,紧贴市场需求培养跨学科人才;打造区域内产学研良性循环机制,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刘军梅
依托我区丰富的高校资源,设立校友企业家联谊会。在产业政策方面,对新落户我区的校友企业给予有针对性指导;为校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落户支持、专项住房补贴、子女教育资源配置等;搭建服务平台,定期举办校友创新创业大会。
马文杰
金融科技服务创新发展要进一步落实《上海高质量推进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建设行动方案》,编制适合我区的实施细则,设立杨浦区金融科技产业专项基金,加快培育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绿色科技的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加大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构建产学研融合的产业体系。
唐健
借助上海体育大学等高校资源开设面向居民的课程,同时对离校的高校学生开放体育健身场地;抓住“上海量子城市时空创新基地”发展契机,积极推动和打造高校与企业的联合实验室。
孙瑜
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服务模式革新,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创新为城市发展增添新动能;聚焦数字经济升级扩容,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探索关爱新就业群体的新模式、新方法,提供公共服务,加强权益保障。
陈骁
构建杨浦科技创新生态,应从新质生产力角度融通融合科技生态建设;整合区域资源,如下沉部分大学课程至基础教育、将工业遗存与思政课堂相结合;搭建杨浦科技创新数据基座,打破行政壁垒,整合不同政府部门公共数据,推动向小微企业开放。
何爱琴
针对杨浦涉外法律服务薄弱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律师事务所与政府合作力度,让涉外律师为意大利创新中心等提供服务;通过与海外商会、使领馆合作等,引进海外人才。
祝波善
(书面)聚焦服务设计新兴领域,完善顶层设计,关注培育服务设计产业链完整性,加大政策支持与激励措施,成立服务设计平台中心,促进产业协同发展,推动数字化与服务设计的融合,打造服务设计示范项目。
傅奇轩
(书面)围绕即将出台的《民营经济促进法》,通过设立民营经济法专属政府信箱、热线,收集、整理、解决、反馈一批和民营经济法相关的典型问题,帮助民营企业解决一批实际困难,壮大民营企业家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决心。
冯昆
(书面)注重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在文化宣传方面,提供多元化传播途径;在互动协作方面,推动文创产品的开发;在个性化需求满足方面,深度分析用户数据,定制个人专属文化消费内容。加大对人工智能项目政策扶持力度,加强产业复合型人才培养,引导文化企业引入人工智能技术。
刘春松
(书面)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设立区级优化营商环境专班,公布营商优化热线,设置营商优化服务联络员;视实际情况减少税收核查频次,在许可范围内降低核查年限;协助创新创业、创投企业的工商注册设立。
朱建芳
(书面)充分利用杨浦五角场与新江湾等区域内高校、创新企业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整合优化核心技术孵化、创新文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生成的产学研市场环境与创新动能,打造具有区位高端优势的杨浦名片。
陈宝金
(书面)打造国际一线文化科技示范区,通过艺术科技重现杨浦文化底蕴,推动杨浦百年文化研学;建立年轻文化娱乐产业中心,推动形成上下游企业共存的产业区、产业带;发展银发经济、宠物经济,营造友好城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