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科技活动”+“跨学科创智实践课程” 用“看得见的未来”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2024-12-18

  “十四五”以来,我区积极探索科学教育从“知识输入”向“科创输出”全面转型的区域实践,筑科普之基、问科创之道、追科学之光,逐步实现由“群星璀璨”走向“综合效应”。
  乘着“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东风”,杨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青少年科创后备人才,不断丰富“创智教育”内涵,持续增强杨浦教育核心竞争力和创新策源力,着力推进“触手可及、学力能及、素养渐及”的科学教育生态城建设,积极打造新时代科学教育强区。
  更多的变化,写在各地各校的扎实实践中,一起走进杨浦校园,领略科学教育的神奇魅力......
  上理工附小 多元化科技学习活动
  上理工附小精心构建了一系列多元化的科技学习平台,科技类拓展课与社团活动成为学生们探索科学世界的两大窗口。
  “模型制作”课程让学生亲手打造梦想中的飞行器与建筑模型,而“做游戏学科学”则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复杂的科学原理变得生动有趣。“种子的旅行”则带领学生们走进植物的微观世界,探索生命的奥秘。
  社团活动方面,“头脑OM”挑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科学艺术”融合科学与美学,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小菜园”让学生亲身体验种植的乐趣,感受生命的成长,“天文社”则引领学生们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无限可能。
  在日常教学中深度融合科技教育,通过动手制作与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科技节作为年度盛事,不仅通过科普讲座普及前沿科技知识,更通过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竞争意识。在市、区级科技竞赛中,该校学生屡创佳绩,充分展现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
  此外,还特别开设了博物馆课程,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博物馆、天文馆等科普场所,通过实地参观与线上互动,拓宽视野,深化对科学的认知与理解。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科技学习体验,更为他们未来的科技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理工附小还引入科技类课程资源进校园,借助社区资源,邀请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的老师及大学生志愿者们带来精彩的无人机足球体验活动,让学生们对这项新兴运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依托上海理工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邀请到大学老师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理工科技类微课课程和讲座,从光的色散原理到无人驾驶技术等主题,不仅让学生接触到了科技领域的最新动态,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出他们对未来技术发展的敏锐洞察力。
  科学教育是布局未来的教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杨浦“创智教育”将持续迭代,推动科学教育向更高水平迈进。
  上音实验 妙竹生趣
  上音实验基于课程实施,以任务为驱动,融合物理、音乐、劳动与技术、信息科技等多学科设立“妙竹生趣”—跨学科创智实践课程,通过让学生经历真实问题、解决真实问题,提升学生跨学科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
  “妙竹生趣”课程从竹子怎么会发出美妙的声音这个问题出发,使学生通过完成竹乐器发声、让竹乐器发出有音阶音调的声音、让竹乐器发出一组有音阶音调的声音、组建微型竹乐队并实现竹乐器的创作这样的阶梯式任务,自主探索问题答案。
  在此过程中,各小组所创作乐器的发声原理可能不尽相同,如空气振动、竹体振动等发声方式,最终创作成的乐器也可能并不一样,如外观、长短、体积不同等,但都会经历任务分析、问题讨论、方案设计、实践创作、交流讨论、反思改进等过程,这对于学生的跨学科实践学习能力、解决综合问题能力和动手合作能力的提升卓有成效。
  以“创”为核心,聚焦真实问题,注重实践过程。创课程开发必定要“创”字当先,通过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创意想象,结合兴趣爱好,设计创作属于自己小组特有的创意作品,体现创课程的育人价值。“创”的含义不仅是结果的创新,也可能是过程的创新,解决方法的创新和教学实施的创新。课程开发是面向学生,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面对不同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积聚力量,不断创生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以学科为融合,凸显慧学特质,增强团队意识。该课程整个学习过程,在面对一个个具体任务时需要将学生所具备的多学科知识进行融合,提升学生跨学科综合应用能力。项目式学习必定需要小组的分工合作,所以课程目标的设计必定要考虑小组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团队合作是创新意识和解决办法的催化剂,小组通过讨论交流、头脑风暴,思维的碰撞就容易催生出富有创意的想法和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整个创作过程中,并不是特别强调要达到结果如何精致、美观、发声音质是否符合常见演出乐器的要求,而是更加注重从无到有、从找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失败到改进,通过反思实现再改进的实践历程,以期在这个过程培养孩子文理通达、礼乐兼修的品格,使孩子感受到“慧”学美行。

分享到
点赞0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