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实验教学” 我区科学课程精彩纷呈 趣味实验绽放魅力
2024-11-18 “十四五”以来,我区积极探索科学教育从“知识输入”向“科创输出”全面转型的区域实践,筑科普之基、问科创之道、追科学之光,逐步实现由“群星璀璨”走向“综合效应”。
我区扎实做好“双减”背景与“双新”改革中的科学教育加法,培养了一大批青少年科创后备人才,不断丰富“创智教育”内涵,持续增强我区教育核心竞争力和创新策源力,着力推进“触手可及、学力能及、素养渐及”的科学教育生态城建设,积极打造新时代科学教育强区。
今起,一起走进我区校园,领略科学教育的神奇魅力——
兰生中学
上海民办兰生中学作为上海首批民办教育特色学校,学校提出的“基于人格完善的优才教育”办学主张,力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挖掘学生潜质。
2012年,学校构建了FDLS课程体系,着重开展以项目化学习为形式的探究课,创设大文理课程。10年间,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焦点的变化,不断调整课题,引领同学们进行深入探究,形成了31个不同的活动课题,也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需求,学校将这些课题进行再次优化、整合和调整,形成当前“兰生通识课程”。
“兰生通识课程”主要以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开展。课程关注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从生活中、社会热点中寻找增长点,选择相应的内容作为课题,引导学生在课题下自行寻找感兴趣的子课题开展探究活动。根据课题的特点,开展主题式或者项目化的学习。
课程开展中,首先由教师介绍该课题的活动要求和内容,教授需要掌握的预备知识,介绍过去的优秀案例,帮助学生对课题有初步的认识;学生根据兴趣、热点,在主课题下寻找合适的子课题,自行分组,制定初步的活动方案,并在课上进行交流;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并在课程中期进行展示和汇报,总结第一阶段的活动成果、经验,并开展讨论,进行调整和优化;通过第二阶段的实践,最终形成活动成果和报告,进行展示与汇报。总体而言,课程可分为介绍、开题、活动、中期、优化、汇报等不同的环节。根据课题的内容和难度,分为8周或者16周的长短课题,由学生在学期初根据兴趣自行选择。
和传统的教学相比,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有以下优势和特点:一是点燃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发展高阶思维能力,三是五育融通推进人格完善的优才教育,从德、智、体、美、劳、心全方面给予培养和发展,推进人格完善的优才教育。
阳浦小学
在上海民办阳浦小学,校科技教师团队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扎根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与跨学科教育两手抓。他们精心设计并实施多元化教学活动,趣味性与知识性兼具,备受学生喜爱。在市、区级教育舞台上,团队积极展示教科研成果,收获诸多好评。
团队研发的校本课程《寻找 “萌菌”》表现出色,作为2021年中小学数字化实验应用项目的重点课程,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牵头建设。其以独特视角和丰富内容赢得一致赞誉,在2023年上海市第六批中小学数字化实验应用项目学校专项培训中被当作范例分享。
秉持创新理念,团队围绕《课表引领、数字赋能、“动” 静皆宜》这一主题开展研究实践。基于新课标进行跨年段项目化设计,在区级教研活动中公开教学成果,于市、区级教育论文及课题评比中斩获颇丰。
学校科技教师团队践行以人为本的科普教育。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区少科站的指导下,积极举办校园科普活动。校内科技社团活动精彩纷呈,为学生搭建成长平台,精心选拔并推荐学生参与市、区级科普活动及培训。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赛事中,阳浦学子屡获佳绩,展现出非凡的科创素养。